綿蕞,名,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亦作“綿蕝”。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主要義項有:解釋:(1)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2)引申指經營創建。(3)借指表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蕞
- 拼音:mián zuì
- 解釋: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
- 典故:典出《史記》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釋義,
基本信息
詞目:綿蕞
(1)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2)引申指經營創建。(3)借指表率。
詳細釋義
典源
《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
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如淳曰:“置設棉索,為習肄處。蕞謂以茅剪樹地為纂位。春秋傳曰‘置茅蕝’也”。
釋義
亦作“綿蕝”。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1)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
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欲為漢高祖創立朝儀,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叔孫通“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緜蕞野外”,習肄月餘始成。按,引繩為“緜”,束茅以表位為“蕞”。後因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為“綿蕞”或“綿蕝”。
《舊唐書·杜鴻漸傳》:“鴻漸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遂採摭舊儀,綿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兩府兼判》:“太常禮院,用歷代之禮,或不謹於典法,隨時綿蕝,綱紀寖壞,制度日隳。”
沈礪 《感懷》詩之七:“叔孫綿蕝曾何補,優孟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經營創建。
宋 劉克莊 《念奴嬌·二和丙寅生日》詞:“草堂緜蕝,百年棲托於此。”
梁啓超 《復劉古愚山長書》:“海內志士,頗跂息輻集,謂庶有瘳,既為言者所阻,綿蕝未定,遽以輟散。”
湯一鶚 《論裁撤領事裁判權之預備》:“以綿蕞草創,而不求其備。”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書》:“洸洸乎,洋洋乎,為諸生之蓍龜,作後來之綿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