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輿情平抑的修辭策略

網路輿情平抑的修辭策略

《網路輿情平抑的修辭策略》是方雪琴等創作的傳播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以危機傳播“修辭取向”作為理論基礎,來考察作為修辭主體的政府、媒體、公眾在應對網路輿情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符號資源來建構自己的危機話語策略,進而化解矛盾,達成共識,實現認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網路輿情平抑的修辭策略
  • 作者:方雪琴等
  • 類別:傳播學著作
  • 字數:346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網路輿情生成機制和網路動員的形成過程,考察政府危機傳播現狀及問題,從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面深入探討平抑網路輿情的修辭策略,提出構建“基於情感的公眾認同機制”,通過“情感互動-關係確認-重建信任”機制實現公眾的認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與相關研究述評
第二章 網路輿情生成中的修辭實踐
第三章 危機事件中的議題建構與網路動員
第四章 政府危機傳播現狀的巨觀分析
第五章 政府危機傳播現狀的微觀分析
第六章 網路輿情平抑的政府修辭
第七章 網路輿情平抑的媒體修辭
第八章 網路輿情平抑的公眾修辭

創作背景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體形式的出現,人類傳播活動步入一個修辭能力比拼的時代。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說什麼”“怎么說”,如何通過恰當的修辭策略,在事實層面實現應急救困、化解矛盾、補償損害和革故鼎新,在價值層面實現理性協商、悲情關愛、道德救贖和信念再造,是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基於此,《網路輿情平抑的修辭策略》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所有修辭策略和溝通技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公眾認同政府,“認同”是檢驗危機傳播效果的主要標尺。批判取向的危機傳播研究者把危機看作重塑政府形象的契機,危機傳播旨在通過各利益相關方的對話建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共識,達成認同。新媒體提供了社會多元主體的對話空間:在程式合法性上,凡是未經討論的議題都可能被認為是可疑的;在績效合法性上,必須經受住透明狀態下的圍觀、討論和檢驗;在價值合法性上,是基於多元社會主體的“最大公約數”,是多元協商的結果。話語權的再分配意味多元協商、平等對話的時代已經來臨。在社會化媒體的語境下,公共危機必然表現為多方意見、利益和價值的博弈以及合法性的競爭。這種博弈和競爭一方面會引發社會衝突,另一方面也可能通過對話協商重塑政治和社會認同。在眾聲喧譁的時代,放棄對話試圖退回到“壓服時代”是不現實的,因為每一次的“壓服”可能都會以喪失人心為代價。只有在對話中讓各種意見充分競爭,將眾聲喧譁轉化為理性對話,摒除簡單、粗暴對待輿論的觀念和做法,在對話中化解信任危機。
該書提出了政府修辭策略的認同邏輯,即利益認同、規範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新媒體提供了價值競爭的大平台,網路輿情的背後蘊藏著民眾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選擇。社會的公平正義、個人的人格尊嚴等價值取向是社會成員的共同追求,政府在對話中必須以價值追求的公平性和正義性為根本的說服力和動員力。而要實現傳播的“入腦、入心”效果,管理者只有擺正立場、端正態度,與民眾建立起情感的互動,才會讓公眾產生“自己人效應”,確立關係,贏得信任,建立認同。只有以人為本的傳播才是有溫度、有情感、有生活質感的傳播,才能夠通過人際關係傳播的“最後一公里”進入公眾關係網路,產生“自己人效應”。否則再高大上的道理,再宏大的敘事,再宏偉的價值觀,都是自吹自擂、自拉自唱、自娛自樂。政治信任本質是一個人心所向的問題,爭取人心是重要的政治。因此,通過真誠的對話溝通和問題的解決來爭取人心,爭取更多的人對政府產生認同,從而一點一滴地積累公眾對政府的情感資源、關係認同和價值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