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5年,文物普查中發現楊家洲船形漢墓群。
1985~2010年,對網嶺墓群進行過4次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綜述
網嶺墓群位於攸縣網嶺鎮,分布在楊家洲、慈頭嶺、荷葉塘、洞井、宏市、里旺等村和湖南省網嶺監獄園藝場。墓群南北長5千米,東西寬4千米,面積約21平方千米。墓群主要為東周時期的土著越人墓和隨軍事占領而來的楚人墓,均為土坑墓,漢代早期的土坑墓,東漢和晉代流行的磚室墓。其中洞井一帶的東周和戰國時期土坑墓數量最多,楊家洲船形堆大型漢墓、慈頭嶺船形堆大型漢墓、下鋪樟樹嶺大型漢墓規模最大。
東周時期墓葬
已發掘的東周墓葬主要為中小型墓葬,墓距疏密不等,未見有封土堆。所有墓內填土多為黃色或紅褐色為主的五花土,葬具和人骨全朽不存,葬式不明。墓葬形制多樣,依其墓葬寬度可分為兩類。A類15座。窄坑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其中無頭龕、二層台墓葬4座;有二層台墓葬1座;有頭龕墓葬5座;有二層台和頭龕墓葬5座。典型墓葬介紹如下。TM3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被破壞。方向175°,墓口長2.08米、寬0.6米、殘深0.45米。墓內葬式不明。墓底南側有一頭龕,頭龕與墓同寬,高0.3米、進深0.24米。TM12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被破壞。方向348°,墓口長2.28米、寬0.9米、殘深1.3米、墓底寬0.6米。墓內葬式不明。墓底東西兩側有二層台,高60厘米、寬15厘米。XM7墓口長方形,墓東壁豎直,西壁內斜。方向250°,墓口長3.77米、寬0.87米、深1.75米、底長3.34米、寬0.83米。墓內葬式不明。墓西壁含兩個頭龕,其中K1呈圓形,直徑0.15米,內放銅削1件;K2呈長方形,長0.24米、寬0.12米、高0.2米。墓底中部突起,長1.22米、寬0.83米、高0.04米。
B類17座。寬坑墓,且多為長方形斜壁土坑墓。其中無二層台、頭龕和墓道的墓葬10座,有二層台的墓葬4座,有頭龕的墓葬1座,有墓道的墓葬2座。TM13墓口呈長方形,墓四壁內斜。方向357°,墓口長2.9米、寬1.9米、深3.1米、底長2.75米、寬1.75米。XM4墓口呈長方形,墓四壁內斜。方向98°,墓口長4.1米、寬3.6米、深6.1米、墓底長2.9米、寬2.2米。東側有一斜坡墓道,坡度24°,墓道距墓底1.9米。XM24墓口呈長方形,墓四壁內斜。方向85°,墓口長3.74米、寬2.54米、深2.1米、墓底長2.4米、寬0.8米。墓壁有剷平加工痕跡。保留有兩層台階,一級台階距墓底0.8米、寬0.14~0.4米,二級台階距墓底0.7米、寬0.16~0.22米。
東周時期墓葬出土的大多是楚式器物,並放置頭龕。個別長方形豎穴窄坑墓無頭龕無二層台,但出土器物為楚式兵器,可見該墓群為楚文化遺存。出土器物陶器為主,銅器較少,不見銅禮器,說明這批東周墓的墓主身份應是平民。古墓葬中未發現彼此存在打破關係的東周墓葬,所出土的陶器中存在著仿日用陶器和仿銅陶禮器兩種陶器組合。
楊家洲船形漢墓群
楊家洲船形漢墓群,呈橢圓形,周長約2500米,寬約200米,中間盆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這塊土地上,保存著西周至兩漢時期的文化遺址,發現有籃紋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殘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葬凸於地面,呈“L”形,東西向。經測量,墓群總面積達23.75萬平方米,東向墓葬呈半圓形,在封土堆四周農民取土時暴露出有夯土痕跡的斷面,東、南部亦有夯土痕跡。上層為紅色,二層為黃色,三層為紅色,四層為灰白色夾青炭土等。現有封土堆高2.7米,底徑約60米,面積約450平方米。正西方的墓葬較大,農民在附近建房挖溝,但封土堆保存完好,並滿植杉林,封土堆底徑約32米,高6.9米,面積約1925平方米。在大墓旁有一暴露的券頂磚石墓,底徑約24米,券頂已損壞。上述三座墓葬面積最大,形狀特殊,現保存完好。
文物遺存
網嶺墓群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滑石器。器物大多殘損嚴重,可辨完整器較少。陶器多為軟陶器,器形有鬲、缽、罐、鼎、敦、壺等;青銅器主要為青銅兵器,有劍、戈、矛等;滑石器均為璧。
研究價值
網嶺墓群分布範圍大,延續時間長,墓葬數量多,在湖南省少見。大型漢墓的存在,為研究長沙國王侯分封和漢代湘東地區縣域設定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為湘東地區東周時期越楚文化研究提供豐富資料。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網嶺墓群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網嶺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株洲市攸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網嶺墓群(楊家洲船形漢墓群),路程約33.6千米,用時約2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