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是20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648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三部曲系列著作(包括《維新中國》、《計畫中國》、《復興中國》)的第一部,其宗旨是從巨觀的經濟制度變遷史的視角,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七十年的經濟發展和制度探索進行理論上的系統梳理。本書以系列專題的形式,對新中國的經濟過渡和社會主義改造、合作化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的探索與演變、新中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與結構演進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解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爭議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討,從“制度-目標-路徑-文化”四維視角全面剖析了新中國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

圖書目錄

上篇 經濟過渡和計畫經濟的探索
第一章 經濟過渡與中國式發展道路的奠基:以社會主義改造為核心3
一、引言:中國道路的邏輯起點:目標函式和約束條件3
1 中國道路選擇的目標函式和約束條件4
2 中國為什麼要選擇工業化目標和趕超戰略?6
二、經濟恢復與過渡時期的初步探索與漸進式過渡戰略的開創10
1 採取穩健農業政策,加強鄉村政權建設,減輕農民負擔11
2 穩健均衡的物價和財金政策,強調貨幣紀律和財政紀律,
為經濟恢復和過渡提供穩定巨觀經濟環境12
3 維護財經統一,努力克服舊體制下的無政府狀態13
4 強調漸進式策略,有秩序、有步驟地向社會主義經濟
體制過渡14
三、經濟趕超、動態平衡與漸進贖買式的資本工商業社會主義
改造15
1 強調私營工業國有化改造的長期性和漸進性15
2 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下重輕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均衡發展
思想16
3 採取對資本家的穩健漸進改造政策,強調學習過程,
防止激進主義18
4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執行漸進贖買政策,將對資本家的
政治教育與經濟贖買相結合23
5 制定經濟趕超戰略,打破對歐美和蘇聯的迷信 24
四、中國的過渡經濟學:社會主義改造與漸進式社會革命25
1 強調過渡經濟的長期性和漸進性,對舊有的非社會主義經濟
成分採取包容態度和漸進改造政策 25
2 動態地看待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採取國家資本主義的
公私兼顧策略,緩和與資本家的矛盾對抗,降低制度
過渡成本27
3 強調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一,摒棄所有制的單一化和理想化,
以和平漸進方式進行社會革命29
五、結論 30
第二章 制度、技術與文化變遷的路徑選擇:土地改革與合作化的
激進主義與漸進主義33
一、民國以來關於農村土地和農村發展思想的爭議33
1 自孫中山以來民國思想界關於土地改革的爭議33
2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對農村情況的總體判斷36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關於農村社會革命的四次爭論及其評價 40
1 劉少奇與東北局之爭40
2 華北局與山西省委之爭41
3 毛澤東與鄧子恢之爭:“小腳女人”與“好行小惠”44
4 毛澤東與梁漱溟之爭:大仁政與小仁政48
5 對四次爭議的小結49
三、農村制度變革的路徑選擇:毛澤東的農村社會革命思想51
1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於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51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於農村合作化的思想53
四、農村技術變革的績效與文化變革的影響57
1 毛澤東關於農業技術變革的主要思想57
2 農業技術變革的績效59
3 農村團隊精神文化的影響:從傳統鄉村治理到團隊精神鄉村
治理71
五、結論74
第三章 從“非自覺”到“自覺”:中國農民合作百年歷程反思76
一、引言: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合作76
二、始於“非自覺”: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農民合作77
120 世紀早期的農民合作:外部嵌入與民間社團的推動78
2 南京國民政府官方推動下的農民合作79
3 農民合作的“非自覺性”與被動推進82
三、國家行為與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民合作86
1 農民合作與國家工業化86
2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民合作及其外部效應91
四、從“非自覺”到“自覺”: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民合作92
1 農民合作參與主體與外部環境的轉變92
2 從“非自覺”到“自覺”的農民合作94
五、結論:農民自覺與內生合作96
1“農民合作”的非經濟使命97
2 農民自覺與內生合作97
第四章 從合作化運動到新型農民合作:契約—產權視角的分析99
一、問題的提出:新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的長期演進及其解釋99
二、“契約—產權假說”與農業合作化績效:爭議和經驗
(1949—1978)102
三、從契約—產權視角看新型農民合作社的興起及制度特徵
(1979—2009)107
四、結論:農民合作社歷史演進的經驗教訓:契約—產權關係
與政府扶持112
第五章 當代中國的“理想國”試驗: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及其
歷史遺產114
一、從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大躍進”與迅猛的人民公社化115
1“大躍進”中的合作社發展116
2 迅速完成的人民公社化118
二、以土地集中為標誌的農民合作: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120
1 人民公社與高級社之比較:規模、退出權和產權121
2 土地集中下的農業經營:土地規模經營與自留地122
3 人民公社體制下剩餘、收益的分配機制124
三、人民公社時期的制度調整132
1 集體經濟規模的變動和基本核算單位的調整133
2 土地集體所有條件下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探索136
四、人民公社的制度績效139
1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集體經營與農業現代化140
2 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公共積累與公共品供給147
3 二元體制下的農業和農村發展150
五、結論:人民公社的歷史遺產153
1 人民公社的歷史教訓153
2 人民公社的歷史遺產155
第六章 “彈性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歷史探索、運作特徵
與未來展望158
一、引言:過渡經濟學中的計畫與市場158
二、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關係的
理解159
1 實行輕重平衡、工農平衡、國防工業與非國防工業平衡、
沿海與內地平衡的國民經濟平衡發展戰略159
2 科學謹慎編制經濟發展計畫,做到經濟計畫與自由主義的
統一161
3 強調經濟計畫的漸進性、試驗性和試錯性,進行經濟計畫的
動態調整162
4 探索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辯證關係,調動地方
積極性163
三、劉少奇在新中國建立前後對計畫和市場關係方面的觀點165
1 消除舊中國無組織、無紀律、無政府狀況,構建有組織、
有計畫的國民經濟165
2 做好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和適度分散之間的權衡166
3 認識到自由市場有利有弊,對其要實行差別化的政策,但是
慎用行政手段和強制性的手段,同時要把計畫性和多樣性、
靈活性結合起來,適當增加地方、企業和個人的自由度166
4 強調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既反對分散主義,又要
照顧地方利益和訴求168
5 在制定社會主義計畫中強調充分協商、民主集中制、尊重
等價交換原則171
四、陳雲在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確立初期的“計畫—市場”觀172
1 注意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係,在統購統銷制度中適度地賦予
農民更多的自主經營權173
2 國家市場和自由市場相結合,在計畫經濟體制下不能忽視
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174
3 對計畫經濟體制下微觀經濟主體組織形式進行初步反思,
主張不要一味追求“大”與“統”,而要容許在部分
領域的“ 小”和“散”175
4 克服以往過於集中的弊端,注重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開始對
高度集權的計畫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的嘗試177
五、李富春對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和市場關係的觀點179
1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初期國民經濟的困難和統計工作的薄弱,
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計畫的漸進性和多樣性179
2 社會主義經濟計畫的前提和基礎是認識客觀規律、深入進行
調查研究、做好綜合平衡180
3 社會主義計畫的制定必須重點和全面相結合、體現社會主義
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發展的規律、採取統一領導分工協作方法,
實現動態的平衡181
4 在社會主義經濟計畫中要把計畫的統一性與因地制宜的
靈活性結合起來,實行分級管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
創造性182
5 計畫要分輕重緩急,把高速度與按比例結合起來,要留有餘
地,要考慮經濟可行性,計畫編制要採取從上而下和從下而
上相結合的方法183
六、“彈性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偉大試驗:前提要素、運行特徵
與“試錯—自我調節”機制185
1 社會主義經濟計畫需具備的理想前提條件185
2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運行特徵:彈性的社會主義計畫
經濟186
3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試錯—自我調節”
機制188
4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未來189
中篇 工業化與制度創新
第七章 集權與分權:工業化初期的中央與地方關係193
一、引言193
二、統一財經:財政集權的起點193
三、集權下的分權:在頻繁博弈中實現動態平衡195
1“企業收入”的歸屬與分配197
2“各項稅收”及其管理許可權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割200
3 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頻繁博弈204
四、結束語:在集權和分權的動態調整中實現計畫經濟的
自我糾錯207
第八章 工業化視角下農村稅費制度與農民負擔的歷史解讀209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稅費負擔情況的演變209
二、工業化啟動與農業剩餘提取:集體組織下農民稅費負擔的
“隱性化”212
1 重工傾向的工業化戰略的啟動與農業剩餘提取212
2 集體組織下農民稅費負擔的“隱性化”214
三、工業化進程中的“反哺”與制度補償216
1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稅費負擔的變化趨勢及農村的稅費
改革217
2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村稅費制度演進220
四、結論225
第九章 新中國的工業化、政府投資行為與產業結構演進229
一、引言229
二、政府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231
三、直接的干預與介入: 計畫經濟時期的政府投資234
1 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路線234
2 政府投資推動下的工業生產能力提升235
3 產業結構“突變”與增長方式的自我強化240
四、從直接主導轉向間接調控的政府行為242
1 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轉變242
2 政府投資在三次產業間的重新布局245
3 政府投資的轉型251
五、轉變中的政府:產業結構演進中的政府行為254
第十章 從社隊企業到鄉鎮企業:新中國的鄉村工業化進程256
一、新中國鄉村工業化的探索和毛澤東關於鄉村工業化的思想256
二、六七十年代鄉村工業化的探索與社隊企業的蓬勃發展258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工業化與鄉鎮企業的崛起261
四、鄉鎮企業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263
五、中國鄉村工業化的溫州模式266
六、中國鄉村工業化的蘇南模式271
第十一章 存量變革與增量創新:新中國農業信貸體制的歷史演變277
一、引言:農村金融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
全會277
二、從路徑依賴到制度突破: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改革278
三、市場準入與風險控制:農村民間金融規範發展280
四、增量改革與資本整合: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84
五、結論:中國農村改革的傳統智慧和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構建285
第十二章 從全面介入到兩權分離:國有資產管理的歷史演變與制度
創新289
一、引言289
二、從全面介入到兩權分離:新中國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的演變290
1 國有經濟體系的快速構建與計畫管理的起步290
2 工業化目標下全面介入的“所有者”:計畫經濟時期的
國有資產管理291
3 兩權分離下的出資人與經營者:現代企業制度構建過程中的
國有資產管理294
三、四重轉變:新中國國有資產管理的演進特徵300
四、結論304
第十三章 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演進:以溫州為核心的微觀史學
考察306
一、制度變遷中地方政府的角色306
1 經濟體制變遷中的地方政府創新306
2 漸進式變遷中的地方分權、財政聯邦制與地方政府行為308
二、地方政府行為的約束條件和目標函式315
1 地方政府行為的約束條件315
2 地方政府行為的目標函式318
三、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一):溫州錢莊320
1 溫州錢莊的發展史:從清代到20 世紀80 年代320
2 方興錢莊的興衰史及其啟示325
3 民間金融部門、地方政府與中央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
框架334
四、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二):溫州典當業336
1 溫州典當業的早期歷史336
2 溫州典當業的重新復甦及其經營特徵339
3 溫州典當業引起的爭議和溫州地方政府的政策框架342
五、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三):溫州錢會和非金融機構
借貸345
1 治理與疏導:從樂清“抬會”事件和蒼南、平陽“排會”
事件看溫州地方政府行為345
2 合法化和規範化:溫州的非金融機構借貸354
六、結論359
下篇 “中國模式”的歷史反思
第十四章 反思“中國模式”:內涵、爭議與演進363
一、引言:“中國模式”與“中國模式”研究的“轉型”363
二、“中國模式”研究中的新動向365
1“中國模式”時間範圍的再界定:長時段視角下的“中國
模式”365
2“中國模式”的普適性與獨特意義368
3 對“中國模式”及“中國模式”研究的反思370
4 解釋框架和話語體系的重新構建:“中國模式”研究中新的
理論訴求375
5“中國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379
三、現代化路徑的多元性—“中國模式”的歷史價值383
四、結束語:“中國模式”研究之再384
第十五章 獨立自主與批判吸收—探索中國道路與反思蘇聯模式385
一、獨立自主與批判吸收—毛澤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和對蘇聯
模式的系統反思386
1 強調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道路,不迷信蘇聯模式,批評賈桂
主義的奴性,鼓舞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386
2 強調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制度創新和制度自信,超越經典
作家的思想,批判教條式地盲目學習蘇聯模式388
3 強調社會主義實現模式的多元化路徑,強調中國特色,為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389
4 全面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在經濟過渡與經濟發展中採取漸
進與均衡策略,警惕重蹈蘇聯的覆轍390
5 以蘇聯為鏡鑒,突出民眾路線,謹慎對待階級鬥爭,降低
過渡時期的社會轉型恐慌393
二、中國道路的起點:過渡時期的體制特徵、哲學淵源及其經濟
遺產395
1 中國道路的形成:動態調整的漸進式過渡的體制特徵395
2 毛澤東的經濟遺產和漸進式過渡的哲學淵源399
三、不能割裂兩個時代:鄧小平漸進式改革與毛澤東漸進式過渡的
內在聯繫401
第十六章 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內在邏輯404
一、引言:對經濟體制變遷的不同模式的反省404
二、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歷史起點與基本條件407
三、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內在邏輯和傳統智慧417
四、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若干檢討和未來方向探討422
後 記4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