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賽乃姆

維吾爾族賽乃姆

在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中,“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維吾爾族民眾所喜愛。這種舞蹈非常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程式的要求,舞者即興表演。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蹈動作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平常親友歡聚時,維吾爾人都要跳。

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莎車縣申報的“維吾爾族賽乃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93 Ⅲ-9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維吾爾族賽乃姆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第二批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96
  • 申報地區:新疆哈密地區、莎車縣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藝術形式,音樂,道具,區域差異,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賽乃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主要發源於從事農業生產、民族聚居、文化極為發達的南疆各綠洲。在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間流傳的賽乃姆,成為每個木卡姆中窮乃額曼的組成部分,而賽乃姆仍以其獨立的形式廣泛流傳。
解放後,隨著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廣大維吾爾族勞動婦女多能在民眾性的場所跳賽乃姆了。

藝術特色

藝術形式

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 兩人對舞或三五人同舞。賽乃姆舞蹈時,一般由中速逐漸轉快,當歌舞進入高潮後,大家常用熱情的聲音呼喊“凱——那!”(“加油啊”之意)。這時人聲、鼓樂聲歡騰喧鬧,把火熱的氣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參加者無比激動、興奮。
維吾爾族賽乃姆
由於賽乃姆的音樂和節奏特點,使得舞蹈動作抒情優美,婀娜多姿。賽乃姆舞蹈的特點,首先表現在頭、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運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頭部有移頸、搖頭;手腕動作有繞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側腰、後腰;小腿部分的動作就更為豐富,如點、踢、跺、輾、轉等。賽乃姆的舞蹈姿態大多是從生活中提煉的,如最常見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瞭望式、撫胸式等。當表演到高潮時,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擊掌聳肩,然後雙手向下打開成右手抬至頭上方繞腕,左手指扶於膝上,輕輕移頸二次。這組動作有拍掌、聳肩、繞腕,而最後的移頸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表現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其次賽乃姆在步伐上的特點是膝蓋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靈活輕巧,和鼓點結合緊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腳步平穩,略有微顫。走第四步時動力腿腳掌蹭著地向後小踢,顯得步法非常乾脆、靈巧。
賽乃姆舞蹈風格特點,是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性格、服飾等特徵分不開的,在當地生活中,當他們遇到開心的事情時,頭部和頸部就情不自禁地搖動起來,這些動作被吸收在賽乃姆中,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風趣樂觀的精神面貌。此外,賽乃姆舞中旋轉和腰部的動作也較為豐富,這和吸收古代的胡旋舞有一定的關係。

音樂

賽乃姆的音樂,是在各地區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歌舞音樂,曲調優美、深情,節奏鮮明,由數量不同的歌曲組成,演唱時可以增減,但順序不能顛倒,必須和音樂節奏緊密配合,和舞者情緒發展相適應,其節奏基本有以下兩種,由慢發展到快。

道具

賽乃姆的伴奏樂器,一般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沙塔爾、達甫(即手鼓)等。手鼓在賽乃姆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響亮流暢的鼓聲渲染氣氛,鼓舞人心。

區域差異

新疆地域遼闊,使賽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風格。南疆以喀什為代表,這裡的賽乃姆舞蹈比較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北疆以伊犁為代表,它的賽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東疆以哈密為代表,這裡的賽乃姆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它的舞蹈動作穩重,手腕的變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頭上左右擺動,單步較多。由於各地區的賽乃姆風格特點不同,所以民眾習慣在賽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區別,如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喀什、庫車、和田分別是歷史上著名的疏勒樂、龜茲樂、于闐樂的故鄉。這些地方的民間歌舞較多地保留了古老的風格特點。如庫車賽乃姆更多地保留了漢唐龜茲舞蹈中的“彈指”、“弄目”、“搖頭”、“蹺腳”等基本語彙和節奏感強的特點,步伐輕快靈巧,手腕與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賽乃姆舞蹈時往往成雙成對,肩並肩向相反方向進退或旋轉。舞姿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北疆是民族雜居地區,同時由於地理條件所致,這裡的文化受到一些外來影響。北疆的賽乃姆舞蹈,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嘎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東疆靠近內地,在哈密除了維吾爾族外,還有漢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居住。在文化上互有影響,在哈密賽乃姆舞蹈中吸收了漢、蒙等民族舞蹈動作。尤其突出的是具有中原舞蹈節奏緩慢、動作幅度不大的特點,從而使舞蹈顯得含蓄、沉穩。

傳承現狀

據說賽乃姆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產生於佛教興盛時期,現在還流行著以下一首民歌:“當初哪有著美麗的世界。只因美女佛‘賽乃姆’的出現,他用泥巴捏成塑像,將世界的一切奉獻。”古代哈密,尤其是隋唐時代的回鶻人中確盛行過佛教,哈密賽乃姆來源於佛教的歌舞形式是史有所據的。現在哈密賽乃姆的基本形式為:先由哈密艾捷克(俗稱胡鬍子)演奏如泣如訴的悲哀樂曲;節奏由慢速、中速轉快速,有些中間加有歌唱;鼓樂齊鳴,以熱烈輕快、場面壯觀的舞蹈結束。每當人們幹活勞累,或思念友人,或身處逆境、苦悶憂愁時就會唱起賽乃姆,跳起賽乃姆,用以消愁解悶,減輕精神痛苦。而在婚嫁迎親,逢年過節,或舉行麥西來甫和其他娛樂聚會時,唱一唱賽乃姆,跳一跳舞蹈,更可將歡樂的場面推向高潮。總之,哈密、伊吾地區維吾爾族的文化生活,內容十分豐富,過去和現在都給維吾爾族文化和中華文化增添了奪目的光彩,成為重要的精神財富。 新中國成立後,哈密麥西來甫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提煉,搬上了舞台。地區文工團在70年代演出的“夏收麥西來甫”、“婚禮麥西來甫”等,都保持了麥西來甫的形式和風格。

傳承意義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要舉行麥西來甫晚會,都要跳賽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東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參加,晚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跳賽乃姆,並穿插傳送碗花、酒杯、腰帶等遊戲,有時也演唱木卡姆,猜謎語、吟詩等。
比如在舉行婚禮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雙方的朋友分別把新郎、新娘及親友邀請到家裡進行慶賀。當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前往女方家裡迎親,一路上管弦齊奏,載歌載舞,這一天自始至終都是跳賽乃姆。表演賽乃姆時,大家圍成圓圈,樂隊聚在一角伴奏,民眾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轉動聽的歌聲,除演唱民眾熟悉的歌曲外,還用舊曲調即興編新詞,描繪當場的情景,表達大家的歡樂心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