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任諾夫,P.

維任諾夫,P.,保加利亞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任諾夫,P.
  • 國籍保加利亞
  • 畢業院校:索非亞大學
  • 職業:作家
  • 出生地:索非亞市郊的貧民區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生於索非亞市郊的貧民區。1939~1944年在索非亞大學學習哲學。曾作為戰地記者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先後任《黃蜂》、《九月》、《火焰》等文學刊物編委、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代人》雜誌主編。

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沒鋪石的路》(1938)、《日日夜夜》(1950)等,主要描寫下層人民的困苦。40~50年代寫了一系列反法西斯軍事題材的中篇小說,如《第二連》(1949)、《在原野上》(1950)、《遠離海岸》(1958)等。《第二連》寫保加利亞共產黨為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同留用舊軍官中的異己分子所作的鬥爭。《在原野上》寫一支游擊分隊深入敵占區進行破壞活動的英雄事跡。兩部作品均獲季米特洛夫獎金。
60年代維任諾夫轉向對道德題材的開掘。小說集《持小提琴的少年》(1963)、《巴旦果的氣息》(1966)以現實主義筆墨觸及了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問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長篇小說《星星在我們頂空》(1966)寫農民什蒂利亞老爹在法西斯監獄經過九死一生的磨難終於逃出虎口,後為掩護游擊隊英勇地獻出了生命。作者意在表明:什蒂利亞是保加利亞人民精神品德的化身,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作品獲得評論界的好評。
70~80年代,維任諾夫的創作領域進一步擴大,寫了一系列作品表現現代文明受到的巨大挑戰以及人類的歷史命運與人性健全發展等重大問題。長篇小說《夜馳白馬》(1975)通過對生物科學工作者烏魯莫夫院士及其外甥沙紹相互關係的描寫,表現當今兩代人之間精神道德的差異。烏魯莫夫從小到老度過了他富於創造的崇高而坎坷的一生,在他以德服人和循循善誘之下,沙紹等年輕科研工作者在事業與心理修養上逐漸成熟,並找到了在生活中的位置。小說獲得季米特洛夫獎金。
在197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障礙》中,作者把人與人關係中存在的精神壁障通過一對陌生男女之間的邂逅相逢展現出來:一個受過精神創傷而又保持了內心和諧的年輕姑娘多羅特亞與一個囿於世俗之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作曲家曼內夫之間的短暫戀情,演化為一幕驚人的悲劇。多羅特亞不惜以一死抗議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信任,構成了一個富有整體寓意的“障礙”形象。小說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強烈反響。
中篇《白色蜥蜴》(1977)以荒誕手法表現現代人性發展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提出了智慧型的片面發展而又缺乏健全的人類情感必然導致人的異化的主題。小說描寫一個生物學家用遺傳工程的方法製造了一個早熟、早慧的“超天才”奈西。奈西身體發育超常,腦子反應像電腦那樣飛快,小小年紀就成了數學家。可是他沒有人類的良知和道德情感,乾下了一連串壞事,最後導致了自身的毀滅。
長篇小說《天平》(1982)寫一個建築師在一次工傷事故中喪失記憶力。在恢復記憶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心靈陷入市儈主義泥坑的“舊我”:他對待工程設計、對待下屬,特別是對待芭蕾舞演員的妻子往往出於私利,通過反思,他最後走向了通向“新我”的大道。維任諾夫20世紀70~80年代還寫有許多短篇小說。

人物評價

評論界一致認為他的作品內容精深、形式完美,是保加利亞“當代的經典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