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

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綢
  • 外文名:silk
  • 拼音:chóu 
  • 同義詞:古同“稠”,緻密
基本資料,詳細介紹,古籍解釋,相關信息,綢洗滌方法,

基本資料

1. 一種而軟的絲織品:~子,紡~,~緞。
2. 束縛,纏繞:~繆(a.纏繞捆縛,如“迨天之未陰雨,徹波桑土,~~牖戶”,意思是沒下雨之前,就要把門窗捆綁牢固,後遂用“未雨綢繆”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b.纏綿,如“情意~~”)。

詳細介紹

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棉綢,使用柞蠶絲鴨江綢,用雙宮絲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綢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綢
《廣韻》直由切《集韻》陳留切,𠀤音儔。《說文》繆也。《詩·唐風》綢繆束薪。《傳》綢繆,猶纏緜也。
又《詩·小雅》綢直如發。《傳》密直如發也。《疏》綢者,綢致之言,故為密也。
又《楚辭·九歌》薛荔柏兮蕙綢。《注》綢,縛束也。
又《廣韻》土刀切《集韻》他刀切,𠀤音韜。《禮·檀弓》綢練設旐。《注》以練綢旗之槓。《爾雅·釋天》素錦綢槓。《注》以白地錦韜旗之竿。《前漢·司馬相如傳》靡屈虹而為綢。《注》綢,韜也。
又《集韻》徒吊切,音調。蜩或從糸。蜩蟉,龍首動貌。

相關信息

習慣還把綢和起緞紋效應的緞聯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作為絲織物的代稱。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名產地:杭州

綢洗滌方法

1. 洗滌時在30度以下手洗,而且要把衣服翻過來洗,如果用滴了幾滴香醋的水浸泡一下這樣洗出來的衣服柔軟又光滑.
2. 洗滌時不宜用鹼性洗滌劑和肥皂洗滌,洗後應選擇通風處涼乾,避免破損絲質衣服的手感及色澤;
3. 汗濕後的絲綢衣服要馬上洗滌;
4. 不要將衣服掛在堅硬的金屬鉤上防止綢面損傷;
5. 不穿時,不宜放樟腦丸,否則容易脆化;
6. 熨燙溫度以100度為宜,最好墊上襯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