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綠頰錐尾鸚鵡依照不同
亞種體長為24-26厘米,體重62-81克。這種鸚鵡體為綠色,頭部前方有一條細窄的紅棕色羽毛分布;前額、頭頂、頭部後方以及耳羽為棕色;沿著頸部則分布些許藍色的羽毛;頸部兩側、喉嚨、胸部上方的羽毛從褐色漸漸變為棕綠色,每片羽毛均有淺棕灰色到暗黃色的滾邊;臉頰兩側帶有些黃綠色的羽毛;主要以及二級飛行羽為藍色,下腹部帶有一塊紅棕色的羽毛;尾巴內側覆羽帶有藍色,尾巴上方為綠底帶有紅棕色,並且完全隱藏在尾巴上方的覆羽之內;眼睛周圍有著一圈白色的裸皮,鳥喙為深灰色,
虹膜為棕色。
在"phoenicura"亞種中,尾巴尖端有綠色羽毛;"restricta"亞種的個體臉頰呈藍色,領圈呈藍色,腹部斑點減少。"hypoxantha"亞種胸部鱗片較淺,頭巾較淺。"australis"亞種的腹部斑點較淺。
成鳥的喙和腿是灰色的,蠟膜白色,虹膜棕色。雌雄相同。
幼鳥的體色和成鳥大致相同,但是整體羽色較暗淡,虹膜顏色也比較深,下腹部的紅棕色羽毛亦只有零星分布。
棲息環境
通常出現在有落葉樹的茂密低地森林中。它們也存在於有空地的林地和維護良好的原始或次生林中,包括查科草原的邊緣和樹木繁茂的大草原。在潘塔納爾,它們可以在闊葉林中觀察到,而在安第斯山脈東部,它們在潮濕的樹幹上覆蓋著苔蘚的雲林中上到2900米。在後一個區域,可以看到它一直到樹的上限。在巴西,亞種"hypoxantha"定居在500米以上落葉的地塊上。
生活習性
綠頰錐尾鸚鵡在繁殖季會組成10-20隻左右的小群,有時候則會聚集比較多的數量。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在覓食的時候,可以接近到相當近的距離觀察,由於體色在濃密枝葉間形成相當好的掩蔽,因此平時在林中相當難以察覺。綠頰錐尾鸚鵡在飛行的時候通常高度較低,呈直線狀,但是相當吵雜。
聲音
在飛行中,群族成員經常一起鳴叫,並產生嘈雜和刺耳的聲音。飛行中發出的尖叫聲是尖銳的音符,具有刺耳的音質,並在快速序列中重複,即"Krree Krree-Krree"。也可以聽到一個簡單的"kuree"。當棲息時,莫利納錐發出更悅耳、更不平衡的聲音,如"rreekeet"或"keew"。
食性
這些鳥在樹上尋找食物。主要以乾燥的種子、花朵、漿果以及堅果為食物。
分布範圍
繁殖地:巴拉圭;
留鳥: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西。
繁殖方式
綠頰錐尾鸚鵡在阿根廷西北部野外的繁殖期從2月開始,會尋找中空的樹洞築巢,巢距地面一般高於5米。每窩產卵3-4枚,大小24.2×19.6毫米。孵化期22-24天。
亞種分化
| | | |
---|
1 | | Pyrrhura molinae australis | |
---|
2 | | Pyrrhura molinae flavoptera | Maijer, Herzog, Kessler, Friggens & Fjeldsa, 1998 |
---|
3 | | Pyrrhura molinae hypoxantha | |
---|
4 | | | (Massena & Souancé, 1854) |
---|
5 | | Pyrrhura molinae phoenicura | |
---|
6 | | Pyrrhura molinae restricta | |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綠頰錐尾鸚鵡的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常見”(Stotz等人,1996年)。
趨勢論證:根據Tracewski等人(2016年)的研究,該物種因棲息地喪失而暫時被評估為正在減少。
根據《世界鳥類手冊》,該物種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受到威脅,但其在巴拉圭北部的存在遠未得到證實。綠頰錐尾鸚鵡在其整個分布區域都很常見。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保存得很好。綠頰錐尾鸚鵡並不是偷獵者貪婪的對象。1985-1990年期間,只有1000多隻出口。自1993年以來,其商業化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