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閃光
- 外文名:The green flash
- 原理:大氣層內折射
- 種類:光學現象
解釋,綠閃光的類型,藍閃光,綠邊緣,
解釋
綠閃光是由光線在大氣層內折射造成的(如同三稜鏡的作用):光線在密度較高的低層移動的速度比在稀薄的高層要慢,因此陽光在大氣層內的路徑是略微彎曲的,而彎曲的方向與地球的曲率方向是相同的。高頻率的光(藍色和綠色)的路徑比頻率低的光(紅色和橙色)更為彎曲,所以藍綠色的光在日沒之後太陽的紅光和橙光受阻於地球彎曲的表面時,依然能在太陽的上緣被看見。
綠閃光是被強化的海市蜃樓,因為大氣層的密度逐漸增加,使折射的作用增強。在乾淨的空氣下,當更多的夕陽能不被散射的抵達觀測者的眼中時,綠閃光能看得更清楚。我們也可能看見藍閃光,但通常藍光很容易被散色,只剩餘下綠光能被看見。
太陽盤面頂端略為放大的綠色邊緣,在極為晴朗的日沒時刻可以被看見。但是閃光或光速的效應需要強大的大氣層分層與海市蜃樓,才能將綠色的部分放大和持續1至2秒鐘的時間。
綠閃光的類型
綠閃光是一種真實的光學現象家族,下面只列出了其中的一些:
類型 | 特徵 | 形成條件 | 最佳觀賞地點... |
---|---|---|---|
下蜃景閃光 | 焦耳的"最後一撇";底端扁平的卵形,持續1至2秒 | 大氣層的溫度遞減明顯 | 接近海平面 |
仿蜃景閃光 | 太陽邊緣的上部呈現尖形,缺口似乎被掐掉薄薄的一層,持續1或2秒。 | 在眼界高度下的大氣低層出現逆溫層,表面比空氣冷。 | 眼界越高,越容易看見;當眼界正好在逆溫層之上時,綠閃光看得最明顯。 |
次-導閃光 | 太陽的形狀像巨大的沙漏上部,轉成綠色可以長達15秒。 | 觀測者在強大的逆溫層下方。 | 正好在一個狹窄的高度間隔下方有大氣波導(可以出現在任何的高度) |
綠光 | 綠色光束在日沒後立即出現或是射出,通常只有幾度長,和持續幾秒鐘 | 配合霧氣濃厚的空氣,綠閃光的作用如同光源 | 不明 |
被觀察到的率閃光,大部分是下蜃景或仿蜃景的,其他類型報告所占的比率不到1%。有些類型沒有列在上表內,像是稀有的雲頂綠閃光(當太陽沉沒在多霧的海岸或遙遠的積雲上), 因為還不了解其成因[1]。
藍閃光
極為偶然的,當藍光充足的時候,可以看見"藍閃光" [4]。但別將這個名詞與核反應在臨界事故下見到的藍閃光一詞混淆在一起。
綠邊緣
當一個天體在升起或下沉時,它發出的光線在通過大氣層時,一如穿過三稜鏡一樣,會被分離成不同的顏色。
在天體上層邊緣的顏色可以從藍色、綠色到紫色,這取決於污染物濃度的下降,因為它們散布在大氣層的體積和數量日益增加[5],天體下緣的顏色幾乎都是紅色的
綠色的邊緣非常薄,因此很難或不可能用裸眼看見。在一般的情況下,當天體的位置很低而在接近地平線附近時,因為大氣層的紅化,天體綠色的邊緣會變得非常暗淡[6],但有時條件符合時,可以在地平線附近的天體上緣看見綠閃光。在下面所引用的敘述,可能是被觀測到時間最長久的綠閃光。它是在1934年被小美國 (美國在南極的探測基地)的成員理查·伊芙琳·伯德在小美國觀測到的。綠色的邊緣一度變成綠閃光,然後在日沒時又再變化一次。下面的圖像是從理查·伊芙琳·伯德在小美國觀測基地看到的可能現象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