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草莓(學名:Fragaria viridis Weston)是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被開展或伏生的柔毛,托葉窄,棕褐色,葉柄被密柔毛;中葉片具短柄,卵形或倒卵形,莖生葉葉片無柄或有短柄,小葉斜卵形,有鈍鋸齒。花序疏散,少花;苞片頂端三淺裂,基部全緣;花比較大,兩性。花瓣圓形,或倒卵形,具短爪,黃白色。果實球形或倒卵形,下部淡黃色,頂部紅色,稀粉紅色,肉質。
分布於中亞、歐洲等地;在中國,分布於新疆。生於海拔1400-2400米的山坡草地,溪旁草叢及林緣。
綠草莓在整個生長季內馬、牛、羊均喜食,有時可將地上部分全部吃光,冷季殘留較差,但各類家畜仍樂食。果實可食用,有生津止渴之功效。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25厘米。莖直立被開展或伏生的柔毛,托葉窄,棕褐色,葉柄被密柔毛;中葉片具短柄,卵形或倒卵形,莖生葉葉片無柄或有短柄,小葉斜卵形,有鈍鋸齒;上面綠色,有光澤,被伏生柔毛,下面色淡,被密的伏生絹狀柔毛,沿脈較密。
花序疏散,少花;苞片頂端三淺裂,基部全緣,花梗被緊貼或平展的柔毛;花比較大,花直徑達2.5厘米,兩性;萼片三角形或披針形,有時長於花冠,副萼片線狀披針形,稍長於萼片;花瓣圓形,或倒卵形,具短爪,黃白色;雄蕊長於雌蕊或等長;花托被柔毛。果實球形或倒卵形,下部淡黃色,頂部紅色,稀粉紅色,肉質,具芳香氣味。花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0-2400米的山坡草地,溪旁草叢及林緣。
綠草莓是一種中生細莖雜類草,山地草甸草原及林緣草甸草地的主要伴生種或散生種,有時也能成為亞優勢種。在中國,它主要分布於天山北坡海拔1600-2100米,準喝爾西部山地海拔1400-1900米的中山帶及低山帶上緣,多生長在陰坡和半陰坡上。綠草莓具有喜光、喜潮濕、不耐瘠薄、抗旱力差等特點,適宜生長在肥沃的壤質暗栗鈣土和黑鈣土上。在天然草地中,綠草莓作為亞優勢種與紫苞鳶尾(Iris ruthenica)、草原老鸛草、細葉早熟禾共同組成山地草甸草地,草群組成豐富,除優勢種外,尚有較多的中生雜類草,草層高度8-40厘米,蓋度40-70%;綠草莓作為伴生種還廣泛出現在天山北坡的多種草甸、草甸草原草地類型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亞、歐洲等地。
世界分布:阿爾巴尼亞、中國、阿爾泰共和國、奧地利、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喬治亞、亞塞拜然、俄羅斯、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土耳其、烏克蘭、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黑山、北馬其頓。
中國分布:新疆(塔城、新源、昭蘇等地)。
生長習性
綠草莓通常於4月中旬返青,6月開花,7-8月結實,9至10月枯黃。在嚴重乾旱年分生育期推遲或生長發育不良。
主要價值
- 飼用價值
綠草莓在整個生長季內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馬、牛、羊均喜食,有時可將地上部分全部吃光,耐牧性差,冷季殘留較差,適口性降低,但各類家畜仍樂食,此外它在草地中的參與度較大,能形成一定的產量,屬良等牧草。
- 食用價值
綠草莓果實可食用,有生津止渴之功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歐洲)(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