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猴病又稱馬爾堡病,非洲出血熱,馬爾堡-伊波拉病毒病。中國尚無綠猴病發生和流行的病例或血清學證據,鑒於其對人類和養猴業的危害性,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基本介紹
- 別稱:非洲出血熱,馬堡‐伊波拉病毒病
- 英文名稱:green monkey disease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常見病因:馬爾堡病毒
- 常見症狀:全身疲乏,畏寒,大量出汗,劇烈頭痛,結膜炎,大量嘔吐,水樣腹瀉,瀰漫性腹痛,肌痛等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通過感染的血液、組織、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馬爾堡病毒也稱為綠猴病病毒、綠猴因子,與埃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馬爾堡病毒的發現早於埃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是馬爾堡出血熱的致病菌,這是一種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馬爾堡出血熱最初於1967年在德國的馬爾堡(該病由此得名)和法蘭克福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同時出現疫情後得以發現。
馬爾堡和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兩個成員。雖然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但這兩種疾病在臨床上較為相似。二者均屬罕見病,並且可以引起致死率很高的大型疫情。
起初,人類感染緣於與具有北非果蝠群落棲息的礦山或者洞穴長期接觸。疾病傳播主要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由於密切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他體液造成。在葬禮上,哀悼者與死者屍體直接接觸,對馬爾堡的傳播可能有重要作用。通過受到感染的精液傳播情況可在臨床康復之後的七周時發生。
治療馬爾堡病患者時,由於沒有採用正確的感染控制防護措施而發生密切接觸,就出現過傳染給衛生保健工作者的報導。通過受污染的注射器械或者通過針頭扎傷傳播,與疾病更為嚴重、迅速出現惡化以及可能出現較高病死率存有關聯。
臨床表現
潛伏期3~9天,突然發病。
1.類似流感症狀
初起有全身疲乏、畏寒、大量出汗、劇烈頭痛、結膜炎、大量嘔吐、水樣腹瀉、瀰漫性腹痛、肌痛等。頰黏膜可出現小紅點,軟齶出現水皰,扁桃體腫大。體溫在3~4天時達高峰,可達40℃以上,急性發熱常持續2周,但經12~14天可再次升高。全身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累及肝、心、胰、腎、造血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發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可發生肺水腫;早期可出現蛋白尿,晚期可發生腎衰;患者的眼結膜充血,可發生眼瞼或眼結膜炎。
2.特徵性症狀
(1)皮疹 發病5~7天,在臀部、軀幹、四肢出現散在的毛囊性紅色丘疹,1天后斑丘疹相融合,嚴重呈出血性瀰漫性紅斑。皮膚無癢感,一般持續3~4天后消退,脫屑,掌跖、四肢末端脫屑較重。
(2)出血 皮疹出現的同時,患者呈現出血性傾向,如鼻衄、齒齦出血、尿血和陰道出血等,發病1~2天內,嘔吐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嚴重者可因發生休克而死亡,並伴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檢查
1.一般檢查
患者發病早期就可有蛋白尿,天冬氨酸轉氨酶(AST)顯著升高及丙氨酸轉氨酶(ALT)有限升高,形成特徵性的AST>ALT。淋巴細胞減少,隨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血小板顯著減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
2. 特異性診斷方法
馬爾堡病毒屬於生物安全4級病原體,病毒分離培養和研究工作都必須在P4級實驗室內進行。其特異性診斷方法有:
(1)血清學檢測 檢測方法包括間接免疫螢光試驗(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放射免疫測定技術(RID)等。IFA可測定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IgG抗體在感染後30天達峰,並持續較長時間。檢測抗原的方法有: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
(2)電鏡檢查 在急性期,可取患者或猴的血液和尿或死亡的人或猴的肝臟等標本,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
(3)病毒分離 病毒的分離可取上述標本接種Vero細胞,3天后採用免疫螢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也可將上述標本接種豚鼠、乳鼠或猴,動物發病後,可採用電鏡或免疫螢光技術檢查血液或組織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診斷
馬爾堡病毒感染僅可通過數項不同檢查在實驗室獲得明確診斷: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②抗原檢測試驗;③血清中和試驗;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RT-PCR);⑤通過細胞培養進行病毒分離。
檢測臨床樣本具有極端生物危害風險,只有在最高級別的生物防護條件下才可實施操作。
根據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可以診斷。在急性病例,可取患者的血液和尿,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病毒的分離可取患者的血液和尿接種Vero細胞,3天后採用免疫螢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間接免疫螢光試驗不僅檢出抗體時間早、水平高,而且可測定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到高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可以診斷。在急性病例,可取患者的血液和尿,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病毒的分離可取患者的血液和尿接種Vero細胞,3天后採用免疫螢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間接免疫螢光試驗不僅檢出抗體時間早、水平高,而且可測定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到高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
治療
病毒性出血熱目前均無特效治療方法,對大多數出血熱患者,早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可獲得較好的療效。應積極合理地對症處理,對確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時,應爭取儘可能早期進行抗凝治療。此外,尚應積極預防及治療休克、大出血、腎衰竭、肺水腫和心力衰竭等。
預後
急性發熱常持續2周,約1/3的患者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腎功能衰竭、驚厥、昏迷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