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環

綠楔一般指本詞條

城市綠環又稱環城綠地、環城綠帶、區域綠環、城市綠楔等,其是防止城鎮無序蔓延,承擔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城市居民休閒遊憩,降低熱島效應,涵養水土與海綿體,大型應急避難場所等重要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綠環
  • 外文名:Metropolitan Green Belt
  • 性質:防止城鎮無序蔓延,承擔城市生態服務功能
  • 別名:環城綠地、環城綠帶、區域綠環、城市綠楔
基本概念,綠環政策,研究進展,規劃建設,

基本概念

500萬人口規模以上城市的綠環建設應該在10-20公里,100-500萬人口規模城市的綠環建設也應該在5-8公里左右。綠環的開發建設量不應超過區域面積的5-8%,包括道路設施、遊憩設施、商業、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設施用地。
城市綠環的內涵:1、以湖泊水係為特色的生態帶,保護生態;2、完善城市文體、休閒、旅遊、居住等功能;3、展現鄉土文化風貌特色;4、基礎設施承載、城市應急避難功能。
城市綠環起源於大倫敦規劃。其本身是為防止倫敦城市的無序蔓延而設立。倫敦綠帶圈涵蓋行政區除大倫敦的邊緣地區外,尚包含東南英格蘭、東英格蘭的貝德福郡、伯克郡、白金漢郡、埃塞克斯郡、哈特福郡、肯特郡及薩里郡的部份區域。倫敦在20世紀初就開始探索建立綠帶。1930年代初,昂溫(Unwin)領銜的大倫敦區域規劃委員會為倫敦劃定了一條寬度接近2公里、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綠帶,這一綠帶的主要功能在於保護不斷被郊區化侵蝕的綠地,為倫敦市民提供戶外遊憩的開敞空間。由於當時英國法律賦予規劃的實施力非常有限,開敞空間的維護必須通過購買土地來實現。在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中,阿伯克隆比為倫敦提出了一條寬度達8~15公里、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的綠帶。該綠帶是一系列調整大倫敦空間格局的規劃技術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當時認為大倫敦地區人口總量將基本穩定,規劃重點在於空間格局的重構。中心建成區的規模將被控制,過於擁擠的人口被疏散到綠帶外圍的8個新城及其他增長中心;由於增長壓力被疏解,綠帶內將維持以農田和森林為主的鄉村景觀,並適當增加一些高爾夫球場等休閒娛樂用地。到1980年代,開發控制權完全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對規劃事務擁有了最直接有效的權力,原有的綠環受到土地市場開發衝動的巨大壓力。但到1980年代初,官方批准的綠帶範圍已經達到4300平方公里,寬度約20-25公里。

綠環政策

1947年英國《城鄉規劃法》的頒布更為綠帶的實現提供了法律支撐。《城鄉規劃法》通過開發權國有化提升了規劃的執行力,土地的開發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出來:土地若不開發或規劃許可未獲批准,所有者無收益,政府也不補償;如果獲得規劃許可,開發方需要將土地增值收益的一部分上繳或回饋社會。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綠帶規劃不再需要以購買土地的高成本方式來實現。在1970年代中後期,整個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刺激經濟復甦和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成為政府的主要目標。在促進內城更新和外圍就業中心發展的過程中,中央政府在綠帶內局部放鬆管制的意圖非常明顯,如支持綠帶內的環倫敦公路M25及其他道路和公用設施的建設,要求釋放部分土地進行住宅開發等。到了1980年代,大倫敦的綠環由60多個地方規劃機構管理,而由地方政府按照綠帶政策進行管制的土地則更多。

研究進展

1、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
都市地區的空間發展是城市功能不斷向鄉村地區拓展,城鎮、村莊和自然環境不斷交融的過程。這是城市人文與鄉村鄉土文化不斷交融的過程,同時也是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不斷融入城市的過程。這種城鄉功能互動發展的結果,即形成了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既是城鎮組團外在功能的延伸,同時又有部分深入到城鎮空間內部,並與城鎮其它功能空間密不可分。因此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具有如下特徵:一是自然山水環境在都市地區延伸,這類綠色空間既是都市區空間組團的綠色屏障,又是城市綠色開敞空間的外在延續。二是城市多元功能生長的載體,該類地區是在既有城市生活、生產功能基礎上,融入休閒、文化、特殊服務功能,此外也有城市生產功能的升級拓展和高檔生活空間的延伸。三是作為城鄉景觀空間的紐帶,即體現出都市化的功能區特徵,又具有都市農村特有的鄉土景觀風貌和田園風光,但該類空間會不斷根據城市功能擴展的而不斷改造和重塑。
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由基本功能空間單元組成,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都市地區的生態本底環境,主要包括大氣、土壤、河湖水網、植被和動物生態群落等。此外,由於城市周邊往往分布大量經過人類改造的農業地區,因此農田格局也是重要的生態本底條件。一般的,生態本底優良的河谷地帶、水網密集的濕地、淺山地帶是最容易吸引開發建設的區域;而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又體現出生態多樣性價值,應加強保護。第二類是城鄉的人文要素空間,主要包括歷史文化街區、傳統市鎮、歷史古村落、分散的文物遺址等;包括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包括文化創新空間、特質文化博覽園;此外也包括因現代服務業郊區化發展形成的郊區商業、娛樂場所、特色服務功能區等。第三類是以郊區休閒功能為主的空間單元,主要包括體育與健身空間、生態宜居村鎮、旅遊度假區,也包括風景林地、休閒農業區等。特別的,對於具有上千年農耕文化沉澱的村落,保護整個區域城鄉居民點的原生風貌特色具有重要意義。如成都平原地區的林盤,是川西地區傳統民居、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的載體。
城市綠環(綠楔)
城市綠環
都市人文與生態交融空間分類:都市人文或生態核、郊區型休閒空間、城鄉過渡景觀帶、遠郊型生態空間、區域綠道等。

規劃建設

相對於從構建綠色空間格局或控制生態、農業底限等出發而設立的城市擴張最大邊界,綠帶、城市增長邊界等緊縮性控制手段對城市規模和結構的影響更為直接。北京政府在2003年提出建設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上海學者提議將“環城綠帶”擴展為“城市開敞空間環”,都是對綠帶政策在本地實施的初步探索。
武漢規劃建設區域綠環。武漢周邊將建20公里“區域綠環”,未來武漢周邊將被平均寬度約為20公里的“區域綠環”環繞。依託城市圈“兩山兩水一片”的生態大格局,以市域周邊的梁子湖、斧頭湖-西涼湖、刁汊湖、野豬湖-王母湖、漲渡湖等水系,以及木蘭山、將軍山等山係為基礎,構建平均寬度約20公里的區域生態環,打造融生態保護、風景游賞、現代都市農業生產、新農村建設、生態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生態維育環”、“郊野遊憩環”、“農業保障環”、“美麗鄉村環”。與此同時,我市六大綠楔又將武漢與城市圈生態網路連通。大東湖生態綠楔將主要保護漲渡湖濕地、道觀河風景區、將軍山森林公園等區域,與東北方向大別山生態屏障相聯繫;武湖生態綠楔保護武湖地區、木蘭生態旅遊區,與北部大別山生態屏障實現貫通;府河生態綠楔保護柏泉地區、府河濕地以及東西湖巨龍湖地區、黃陂童家湖地區,與孝感地區的王母湖、野豬湖水系貫通;後官湖生態綠楔保護九真山森林公園、嵩陽森林公園、索河風景區,與西部江漢平原生態系統相聯繫;青菱湖生態綠楔保護魯湖、上涉湖、斧頭湖湖群集聚區,與沿江生態系統相貫通;湯遜湖生態綠楔重點保護梁子湖區域,與鄂州、黃石方向梁子湖、紅蓮湖、幕阜山系實現連通。
成都建設環城綠地建設。成都市環城生態區規劃範圍包括了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到2020年的環城綠地面積達到2.5萬畝。
長沙環城綠帶建設。長沙環城綠帶東起莫家坳,北至瀏陽河,全長22.5公里的長沙首段環城綠帶將有望在2016年底建設完工。按照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品質推進三年造綠項目的要求,借鑑深圳深南大道的經驗,力爭在繞城線以及快速路沿線兩旁構築寬100米以上綠化帶,並將環城周邊山林納入環城綠帶建設範圍,營造“城在林中、路在綠中”的景致。環城綠帶生態圈嶽麓區段一期建設範圍為長潭西與三環互通至含浦大道2.3公里,設計面積31萬平方米,總投入2.7億元,將建設成兩型示範帶、宜居生態帶、富裕產業帶、美麗風景帶、快樂休閒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