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金剛鸚鵡

綠松石金剛鸚鵡

綠松石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glaucus):是鳥綱、鸚鵡科的金剛鸚鵡。尾極長,屬大型攀禽。體長約68-72厘米頭大而灰白,頭頂部幾乎是藍綠色,鳥體羽毛為綠松石淡藍色,頭部和下部帶有強烈的灰色調。上尾綠藍色。具有黑灰色的鳥喙,虹膜淺藍色,鳥喙為黑色,眼睛外圍有裸露的黃色的眼圈,下頜周圍和下鳥喙邊緣之間具淺黃色新月形裸皮。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用鈍舌吸出果肉。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雨林沼澤河岸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裡,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在河岸的洞裡築巢。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此物種現時為IUCN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並且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嚴禁進行交易。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綠松石金剛鸚鵡體長約68-72厘米,是一種藍綠色的大型金剛鸚鵡。頭大而灰白,頭頂部幾乎是藍綠色,鳥體羽毛為綠松石淡藍色,頭部和下部帶有強烈的灰色調。上尾綠藍色。具有黑灰色的鳥喙,虹膜淺藍色,鳥喙為黑色,眼睛外圍有裸露的黃色的眼圈,下頜周圍和下鳥喙邊緣之間具淺黃色新月形裸皮。與李爾氏金剛鸚鵡很胖相似,但後者腦袋較藍,與風信子金剛鸚鵡也很相似,但後者體型更大,具有更大的紫藍色和黃色裸皮沿著下頜骨的底部延伸。
與同屬的其他二個物種很相似,風信子金剛鸚鵡體型更大,更豐滿富。脖子底面有酒紅色——藍色,沿鳥喙底部貼有明亮的黃色裸皮,而李爾氏金剛鸚鵡的頭部略帶藍色,綠松石金剛鸚鵡頭更藍。

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雨林沼澤河岸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裡,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在野生條件下和風信子金剛鸚鵡一樣,喜歡棕櫚樹的堅硬種子,而綠松石金剛鸚鵡特別偏好一種名為“亞塔棕櫚樹”(Butia yatay)的種子。此外,樹上成熟或是未成熟的果實、漿果和蔬菜也都是該鸚鵡的次要食物。繁殖速度很慢,一對鸚鵡每年只產1-2枚卵。巢建在樹洞或其他鳥類的洞穴里。
生活在亞熱帶沿岸森林的懸崖邊,也有少量綠松石金剛鸚鵡生活在樹木茂盛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茂盛的地區。幾位當代博物學家的記錄表明,它們很合群。基本飲食大都來自亞塔棕櫚樹(Butia yatay)的堅果,與李爾氏金剛鸚鵡食用的棕櫚堅果大小差不多,具有相同的鳥喙尺寸。築巢在陡峭的堤岸或懸崖上,也普遍地築巢在樹洞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在主要河流的中游地區發生的,包括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和巴拉圭河。以前曾分布於阿根廷北部的科倫蒂斯和米西奧內斯省,烏拉圭西北部的阿爾蒂加斯省,巴拉圭的南部省以及巴西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和聖卡塔琳娜州。路易·皮埃爾·維耶洛特(Louis Pierre Vieillot)在1816年描述的該物種類型標本的起源指出(當時為的學名是Macrcercus glaucus)是:“南美洲,位於南經27°-30°之間……位於里約帕拉納河烏拉圭河岸上。”
綠松石金剛鸚鵡
綠松石金剛鸚鵡分布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在19世紀,因為捕捉活動及生境被破壞,綠松石金剛鸚鵡變得非常稀有。於20世紀,只錄得2個可信的野外發現紀錄。1990年代,鳥類學家前往巴拉圭南部考察,但沒有發現任何物種依然存在的證據。
除著農業發展,棕櫚樹被大肆砍伐導致生境地減少。其奪目的外表及龐大的體型使其成為獵人主要捕捉的目標,即使雛鳥亦被捕捉賣到寵物市場去。
世界上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隻已知的綠松石金剛鸚鵡,在1938年死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動物園,剩下僅存的只有阿根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具風乾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