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口糜

經行口糜病,中醫病名。是指每值臨經或經行之際,出現口腔、舌黏膜潰破糜爛,月經淨後自愈,月月反覆,稱“經行口糜”。好發於行經期婦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相當於西醫學口腔潰瘍。本病若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治癒後容易反覆發作。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經行口糜
  • 相關西醫疾病: 口腔潰瘍
  • 疾病分類: 婦科
  • 發病部位: 口腔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每值臨經或經行之際,出現口腔、舌黏膜潰破糜爛,月經淨後自愈,月月反覆,稱“經行口糜”。

歷史沿革

本病歷代文獻中少有記載,但臨床常見此病,常有報導。《素問·氣厥論》有“鬲腸不便,上為口糜”之論,即言大便秘結,熱氣上蒸發為口糜之病機特點。以“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原則進行辨證論治,收穫頗佳。

病因

經行口糜,其病發於口舌,總因於熱。有陰虛火旺,熱乘於心者,有胃熱熏蒸而致者,亦有陰虛火旺而致者。屬胃熱熏蒸者,多有口臭,舌苔黃膩,心火上炎者,伴有失眠多夢,心煩,尿黃;陰虛火旺者,五心煩熱,口燥咽乾。實火者,宜以苦寒直折亢盛之火;陰虛者,宜滋陰降火。

病機

1、陰虛火旺 素體陰虛,或熱病後耗陰傷津,值經行則營陰愈虛,虛火內熾,熱乘於心,心火上炎,遂致口糜。
2、胃熱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腸胃蘊熱,陽明胃經與沖脈相通,經行沖氣偏盛,挾胃熱上沖,熏蒸而致口糜。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發病特點是口糜,與月經周期有關,有規律的反覆發生在經行期間,亦可見於經行前,或經血止後,非月經期口糜自愈,月月反覆發作。
2、病史:勞累過度,睡眠不足或熱性病後史。
3、臨床表現:經前或經期在舌體、齒齦、頰部或口唇等部位黏膜,發生基底部潮紅,表面被覆白色膜狀物的痛性潰瘍,嚴重時可因潰瘍疼痛而影響進食;月經過後,潰瘍自然癒合,下次月經又再復發。

病證鑑別

1、口糜:口腔糜爛不具備隨月經周期呈規律性發作的特點。
2、口瘡:口舌潰爛灼痛不具備隨月經周期呈規律性發作的特點。
3、狐惑:口咽糜爛與陰部蝕爛並見,且不具備隨月經周期呈規律性發作的特點。

相關檢查

輔助檢查:本病實驗室檢查多無明顯異常改變,但對口糜較重者,應常規查血,必要時行病變局部滲出物的培養及皮膚過敏實驗等以除外其它疾病。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從臟腑、虛實熱辯證。胃熱證經行口舌糜爛,口臭,口乾飲冷,尿黃便結,月經量多、色鮮紅、舌紅苔黃燥,脈滑數;心火為經行口舌糜爛,以舌尖部力甚,咽乾口燥,心中煩熱,夜寐不安,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數;虛火為行經期間口舌糜爛,口燥咽乾,五心煩熱,形體消瘦,頭暈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黃,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濕熱為經行口腔糜爛,或口舌生瘡,腹脹納呆,大便溏滯不爽,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帶下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療原則

本病胃熱給予清胃瀉火;陰虛火旺給予滋陰清熱。

證治分類

1、胃熱熏蒸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口舌生瘡、潰爛,口臭,咽燥,喜冷飲,大便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辨證依據:腸胃蘊熱史;經前或經期口舌生瘡反覆發作,口臭,咽燥,喜冷飲,大便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
代表方:涼膈散(《和劑局方》)。
方藥:大黃、朴硝、甘草、山梔、薄荷葉、黃芩、連翹、竹葉。
2、陰虛火旺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行後口舌黏膜糜爛、破潰疼痛,月經先期量少,色紅赤,形瘦咽乾,五心煩熱,尿少色黃。舌瘦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依據:素體陰虛;經行口舌潰瘍,糜爛,形瘦咽乾,五心煩熱,尿少色黃;舌瘦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 :知柏地黃丸(《症因脈治》)。
方藥: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黃柏、知母。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治法:清熱瀉火。
體穴:太沖、公孫、內庭、內關、人迎。
手法:瀉法,強刺激。或用三棱針刺各穴,出血1-2滴。
耳穴:口、腎、脾、胃、心、三焦、內分泌。每次取2—3穴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轉歸預後

本病若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若正虛體弱,病情較重者,也有部分患者治癒後容易反覆發作。

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調節,忌食辛辣、肥甘,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過度緊張等。
3、注意口腔衛生,每日早晚刷牙,餐後及時漱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