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乳房脹痛

經行乳房脹痛,中醫病名。是指每月行經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乳房脹痛,或乳頭脹疼痛,甚至不能觸衣者,稱為經行乳房脹痛。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婦女,是常見病。乳痛症(乳腺結構不良症中的常見輕型病變)也可按本病論治。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經行乳房脹痛
  • 相關西醫疾病: 經前期綜合徵
  • 疾病分類: 婦科
  • 發病部位: 乳房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每月行經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乳房作脹,或乳頭脹疼痛,甚至不能觸衣者,稱為經行乳房脹痛。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經前期綜合徵(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婦女在月經周期的後期(黃體期D14-D28)表現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適症狀,症狀與精神和內科疾病無關,並在卵泡期緩解,在月經來潮後自行恢復到沒有任何症狀狀態。其主要表現有煩躁易怒、失眠、緊張、壓抑以及頭痛、乳房脹痛、顏面浮腫等一系列的症狀,嚴重者可影響婦女的正常生活。從經前期綜合徵的臨床症狀看,該病是育齡婦女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同時,經前期綜合徵是一種生理和社會心理等綜合因素導致的一種婦女疾病。

病因

經行乳房脹痛的發生,根據其發病部位、發病時間等應與肝、腎、胃關係密切。

病機

1、肝氣鬱結 易怒憂思,鬱結傷肝,肝失條達,沖脈屬於陽明而附於肝,經前、經行時陰血下注沖任,沖氣偏盛循肝脈上逆,肝經氣血壅滯,乳絡不通,遂致經行乳房脹痛。
2、肝腎虧虛 素體肝腎不足,或久病失血傷陰,經行則陰血愈虛,肝腎愈漸不足,乳絡失於濡養,因而經行乳房脹痛。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見於育齡婦女。
2、經期或行經前後,乳房或乳頭脹痛。多於經前1周左右或行經時出現,一般在經後消失。可伴情緒緊張,煩躁,頭痛等症。
3、伴隨月經周期呈規律性發作。
4、乳房內未觸及腫塊,個別可有界限不甚清楚的結塊但於經後消失。

病證鑑別

1、乳癖:乳房脹痛與月經周期有關,乳房可觸摸到大小不一的腫塊,行經後不消失。
2、乳核:乳房脹痛與月經周期無關而不呈規律性。乳房可觸摸到無痛性硬結腫塊,行經後不消失。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臟腑、虛實來辯證。肝氣鬱結實證為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甚則痛不可觸衣,經行不暢,血色黯紅,小腹脹痛,胸悶脅脹,精神抑鬱,時嘆息,苔薄白,脈弦。肝腎虧虛證為經行或經後兩乳作脹作痛,乳房按之柔軟無塊,月經量少,色淡,兩目乾澀,咽乾口燥,五心煩熱,舌淡或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治療以行氣豁痰、疏通乳絡為原則。

證治分類

1、肝氣鬱結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甚則痛不可觸衣,經行不暢,血色黯紅,小腹脹痛,胸悶脅脹,精神抑鬱,時嘆息,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通絡。
代表方:逍遙散加麥芽、青皮、雞內金。
方藥: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薄荷、煨姜。
2、肝腎虧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後兩乳作脹作痛,乳房按之柔軟無塊,月經量少,色淡,兩目乾澀,咽乾口燥,五心煩熱,舌淡或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和胃通絡。
代表方:一貫煎加麥芽、雞內金。
方藥: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疏肝理氣,針灸並用,瀉法。
處方:膻中、乳根、期門、肩井。
加減:氣滯瘀滯加百合、太沖、次髎調氣活血;氣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轉歸預後

本病早期治療,正氣較強者,一般預後良好。若病情較重,正氣較虛弱,部分患者治癒後容易隨月經反覆發作。

預防調護

1、適寒溫 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經期身體衛生能力差,應儘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觸涼水等,以防血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生。
2、節飲食 經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3、調情志 經期情緒穩定,心境安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