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性壟斷的效應分析是危懷安著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性壟斷的效應分析
- 作者:危懷安
- 導師:徐長生指導
- 學科專業:西方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壟斷經濟學 市場競爭 反壟斷 技術革新 資源配置
- 館藏號:F038
- 館藏目錄:2009\F038\1
中文摘要
本文以經濟性壟斷(以下簡稱經濟壟斷)為研究對象,圍繞經濟壟斷效應這條主線,構建了一個由競爭、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組成的三維分析框架,著重研究了經濟壟斷對市場競爭、技術創新以及資源配置的影響,從而為反壟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 通過對壟斷範疇的經濟學與法律學分析,可以發現,壟斷範疇的內涵與外延是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對壟斷進行具體的分類。從成因上可把壟斷細分為行政壟斷、法定壟斷、自然壟斷和經濟壟斷。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經濟壟斷,並把其定義為:一個或少數企業在特定市場上通過競爭和集中所形成的排他性控制市場狀態。本文在對經濟壟斷檢測指標評價的基礎上,概括並提煉出經濟壟斷髮展的“四大機制”(主體動力機制、客體動力機制、槓桿機制和保障機制)和“三個階段”。同時,對經濟壟斷效應的三種代表性觀點(弊害論、效率論和二重性論)進行了一般理論分析,指出混淆壟斷市場狀態與壟斷市場行為、經濟壟斷與行政壟斷的主要區別,是導致“壟斷弊害論”泛濫的主要理論根源,從而為經濟壟斷效應的後續深入討論提供了基礎平台。 經濟壟斷的反競爭性,歷來成為政府規制經濟壟斷的直接依據。因此本文首先對經濟壟斷的競爭效應作了系統深入的分析。通過對競爭內涵演變的考證,認為作為市場機制的競爭要義乃理性的經濟人逐利爭勝的活動或過程。以此為基礎,探討了經濟壟斷對競爭的全面影響。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與經驗數據的實證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第一個重要結論:經濟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成為當代經濟生活中的主導市場狀態以後,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經濟壟斷並沒有排除和消滅競爭;從長期的、動態的視角看,經濟壟斷容許競爭、包含競爭,並可能提升競爭的層次、質量和效率。當代經濟壟斷狀態下競爭的新形式與新特徵是:由單一的價格競爭演變為多樣化的非價格競爭;由原子式企業的自由競爭演變為壟斷企業的全方位競爭;由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價值鏈之間的競爭”或“企業網路之間的競爭”;由對抗性競爭演變為合作性競爭。 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與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壟斷阻礙還是推動技術創新的發展,是本文不能迴避的又一個重要問題。綜觀現有研究文獻,可把經濟壟斷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理論觀點與實證結論分為三類:一是主流經濟學的流行觀點:經濟壟斷阻礙技術創新的發展;二是“熊彼特假設”與“加爾布雷思觀點”:市場結構的壟斷程度越高,技術創新就越活躍;三是以莫爾頓·卡曼和南塞·施瓦茨為代表的折衷觀點:壟斷與競爭結合的市場結構最有利於技術創新的推進。當然還有倒U型理論、階段性理論、產業差異性理論和不確定理論等其他觀點。這些觀點的分歧集中於經濟壟斷對技術創新的動力與能力的影響兩個方面。從技術創新的動力看,經濟壟斷仍然具有競爭壓力、市場需求拉力和創新利潤激勵的綜合創新動力;從技術創新的能力看,經濟壟斷具有顯著的技術創新優勢。通過理論比較分析、大量的實證對比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第二個重要結論:經濟壟斷有利於技術創新的發展。同時對經濟壟斷下技術創新效應的不同實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進行了剖析,並從八個方面歸納分析了經濟壟斷企業技術創新的顯著優勢。 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壟斷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造成了無謂的社會福利損失。這是各國政府制定反壟斷政策的經濟學根源。因此展開對經濟壟斷資源配置效應的討論,成為本文分析框架的第三個維度。本文通過對主流經濟學理論觀點與分析方法的缺陷進行分析,指出其理論觀點得以成立的條件的虛假性與靜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同時對經濟壟斷如何通過規模經濟、範圍經濟與學習效應等機制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增進社會福利的路徑展開了具體的討論,得出了本文的第三個重要結論:經濟壟斷是競爭獲勝和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結果,反過來又對資源配置的最佳化起促進作用。 論文最後明確指出,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和嚴格反壟斷執法,徹底根除行政壟斷;並對濫用經濟壟斷的企業行為予以反壟斷規制。 本文創新之點歸納如下: (1)把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經濟壟斷從眾多壟斷現象中剝離出來,運用規範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經濟學分析與法律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競爭、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三維視角展開對經濟壟斷效應的研究,是一種研究思路的創新。 (2)把經濟壟斷的形成機制歸納並提煉為主體動力機制、客體動力機制、槓桿機制和保障機制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把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壟斷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經濟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成為主導市場結構時期;二戰以後至20世紀80年代是經濟壟斷的規模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壟斷的新發展時期。 (3)在對壟斷弊害論的構成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指出了斯密壟斷弊害論存在的歷史局限性以及引人深思的負面效應;並對經濟壟斷弊害論擴散的緣由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 (4)通過對競爭及其運行條件的多維系統考察,把競爭界定為理性經濟人逐利爭勝的活動過程;並指出競爭機制運行的根本條件是主體的競爭自由與市場開放。 (5)從長期的動態的視角,運用包括博弈論在內的最新理論工具分別討論壟斷競爭、完全壟斷和寡頭壟斷對競爭的全面影響,並運用大量經驗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經濟壟斷可能促進競爭。 (6)在全面分析經濟壟斷下技術創新動力和能力的基礎上,概括了經濟壟斷下技術創新的八大優勢,並對不同實證分析出現不同結論的現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7)通過對經濟壟斷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與學習效應的討論,進一步支撐了經濟壟斷有利於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這個總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