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保守主義

經濟保守主義

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保守主義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認、抗拒、抵制經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經濟思潮。經濟保守主義思潮看到了經濟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弊端,卻不願承認其長處。這股思潮往往以維護精神文明、反對物質文明;捍衛社會公平、反對貧富分化;維持社會穩定、反對社會動盪;維護國本,反對西化;維護人本,反對異化;維護人類友愛天性、反對社會競爭惡習等面孔出現。而其實質卻是對小農社會、傳統習慣、種種既得利益和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保守主義
  • 外文名:經濟保守主義
  • 別稱:經濟保守主義
  • 表達式:保守主義
  • 提出者亞當·斯密
  • 套用學科:政治學
  • 適用領域範圍:經濟學,政治學
經濟保守主義,背景信息,基本信息,

經濟保守主義

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保守主義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認、抗拒、抵制經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經濟思潮。

背景信息

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主要表現為“以農立國”思潮和“統制經濟”思潮,前者是反工業化思潮,也反市場化;後者是反市場化思潮,亦有部分反工業化。在20世紀下半葉,主要表現為“小農共同體”或“農業社會主義”思潮和“限制”進而“取消”商品經濟、甚至以“破除資產階級法權”名義取消按勞分配的思潮。前者為反工業化思潮,後者屬於反市場化思潮。從中國經濟保守主義思潮的理論認識根源看,主要有三大來源: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中對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懷疑和批判思想;融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於一體、而夾雜著大量的前現代殘餘和後現代空想的蘇聯經濟保守主義理論;以“重農抑商”和“均平”為經濟文化傳統的中國小農經濟思想。從其經濟社會結構根源看,小農經濟(包括小農經濟的輔助形式手工業經濟和小商販經濟)與權力經濟(晚清民國的官僚資本經濟和新中國計畫經濟的異化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為經濟保守主義的活躍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基本信息

經濟保守主義思潮看到了經濟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弊端,卻不願承認其長處。這股思潮往往以維護精神文明、反對物質文明;捍衛社會公平、反對貧富分化;維持社會穩定、反對社會動盪;維護國本,反對西化;維護人本,反對異化;維護人類友愛天性、反對社會競爭惡習等面孔出現。而其實質卻是對小農社會、傳統習慣、種種既得利益和權力的留戀,缺乏對現代文明的主體覺醒和自覺追求,也缺乏一種對民族、國家和人類命運的真正憂患和關懷。經濟保守主義不是在經濟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平台上來思考一切社會問題,而是試圖離開這個平台,甚至要拆除和摧毀這個平台。當然,不可否認,經濟保守主義有一種社會關懷的真誠,但是,在這個很大程度上已經現代化和世界化的社會裡,離開經濟現代化的平台來談社會關懷和人類解放,則不但落不到實處,而且有一種自我麻醉的風險。

不過,經濟保守主義思潮雖然嚴重束縛和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和經濟健康發展,但是,不可否認、也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思潮的確有其合理的核心和存在的價值。由於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經濟現代化已經產生或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或許經濟保守主義者眼裡的不良後果是歪曲的,但在歪曲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真問題。因此,在經濟現代化思潮和經濟現代化實踐主導和制約的情勢下,這種思潮能夠創造經濟現代化思潮和實踐不斷反省和健全發展的契機和條件。因此,一方面還要積極應對經濟保守主義思潮的牽制和衝擊,使其處於經濟現代化思潮的主導之下,而不泛濫成災,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吸收經濟保守主義思潮中的積極的、合理的、建設性的元素,使經濟現代化能夠持續、有序、較快、健康地進行。
近代以來的經濟保守主義思潮給我國經濟現代化留下很多有益的啟示與警示。
其一,必須完整地、準確的、理性地把握工業化與市場化的內涵和價值。要注意認真吸取世界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經驗教訓。必須認識到工業化不是犧牲農業發展,恰恰是在更高的平台上發展農業,真正地解決“三農問題”。誠如經濟學家樊剛所言,中國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也就是多數以至絕大多數農民(80%以上)最終都能在非農產業(工業、服務業等)中獲得穩定的就業。說到底,中國的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數農民不再是農民!(樊剛《發展的道路》,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53頁)同時,必須認識到市場化不是不顧一切法律、道德和其它社會規範的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營利”,恰恰是在嚴格遵循符合經濟現代化要求的法律、道德和其它社會規範,並切實維護社會的相對穩定與相對公平的合理“營利”。市場不是“異化、私人資本特權、為追求利潤進行浪費性不合理生產以及剝削工人的代名詞”。而是“取得更大經濟效率的手段,而且也是達到更大程度的個人自由或自由的平等價值、發展民主以及提高社會公正的途徑。”(克里斯托弗·皮爾森《新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探索》,姜輝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104、106頁)要儘快建立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轉所必須的法治環境,積極培育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和倫理環境的新公民。
其二,必須認識到經濟的工業化與市場化始終是經濟現代化的核心,任何時期不可動搖。我國經濟現代化基本上是外發的,底子薄、起點低、國家大、轉型難、問題複雜,因此,經濟現代化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經濟現代化思想也不是短期就能普及的。工業化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畢竟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工業化的任務主要轉換工業化的觀念,以新工業化提升我國工業化的品質。但市場化在我國卻是很薄弱的,差不多從頭開始,市場既沒有完全統一,也有待於規範。各類市場發展都不成熟。政府只有計畫管理的經驗,而缺乏監控市場的實踐。政府要最終擺脫計畫思維和計畫管理,還有一個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在一個尊重多樣化和經濟效率的發達社會裡,沒有其他選擇能夠代替市場。工業化和市場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的長期任務。
其三,必須深刻理解工業化與市場化的辨證關係,認識到工業化的真正實現和深層次推進,有賴於市場化的引導。西方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往往是先有市場化,後有工業化,是市場化引發了工業革命,從而推動著工業化的不斷升級和更新。沒有一場深刻的市場革命,工業革命是不會突然降臨的。西方一再發生工業革命,就是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場結構日益多樣化、立體化和複雜化所造就的。“時事造英雄”,正是“市場化”的“時事”從根本上造就了“工業革命”這個“英雄”。開發中國家往往是工業化和市場化同步推進,而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則做到了工業化與市場化的良好協調、相互支持和彼此攀升。撇開市場化的工業化,雖然短期可能取得耀眼的成績,但終究因缺乏工業升級和持續發展的動力而歸於失敗。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從經濟現代化角度看,離開市場化而搞工業化是其根源。
其四,必須從戰略高度動態地把握市場化與社會公平的關係。規範的社會主義市場應該能夠結合最優經濟效率、高度民主的社會制度、社會公正、人的自主自由、充分就業。因此,在大力推進健全的、規範的市場化之時,也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在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平方面的關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使社會保障始終成為國家的“高壓線”和人民的“生命線”,而社會公平則成為公民個人自覺追求和自覺實現的目標。要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必須破除對社會公平的曲解,樹立科學的社會公平觀念。首先,社會公平不是在經濟成果分配上窮富強制拉平的、“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個人收益的差別,在社會主義階段不但必然存在,而且也是激勵個人積極性的不可少的條件。寫在社會主義旗幟上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本身就是一個承認差別的原則。社會公平主要是指公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得到基本安全保障以及基本的社會活動技能具備的情況下社會經濟參與機會的均等。也包括在確保社會發展後勁的基礎上社會經濟成果分配的相對均等。而後一種意義的社會公平主要要通過國家稅收和公民個人的慈善自覺來體現。不能通過取締市場交易和國家強制平均來實現。其次,社會公平不是以消滅社會分工為代價。社會分工是社會不斷發展、不斷複雜化、高級化的必然結果,除非回到野蠻狀態,否則社會分工始終存在。伴隨社會分工,社會差別也必然存在,社會公平不是完全消滅社會差別,而是把社會差別納入社會和諧穩定的範圍之內,需要消除的主要是社會上的各種人格歧視,如性別歧視、職業歧視、年齡歧視、種族歧視、國家歧視等。其三,並非農業社會就能夠自動實現社會公平,而工業市場社會就不能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公平的關鍵在於社會制度和人對社會制度的操作,而不是社會經濟基礎。其四,社會公平是歷史的、相對的、動態發展的。不能絕對地、機械地、靜止地看待社會公平。市場經濟的健全發展有賴於與社會公平的動態協調,必須把二者看作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的關係。
其五,必須科學把握市場化與計畫之間的關係。過去我們對計畫與市場關係占支配地位的理解是,市場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及個人經濟主權密切相關的,甚至就是後者的代名詞,而計畫則是與社會主義、財產的社會所有制和對經濟資源的共同占有聯繫在一起的。計畫產生的時候,就是市場終結的時候。計畫產生的地方就是市場終結的地方。這種簡單化、片面化、極端化的理解,與當時的社會實踐和歷史實際是相關的,然而,社會在不斷發展,沉重的歷史教訓,使我們不得不認識到,計畫與市場的關係絕對沒有這么簡單。應該更深刻地探討二者的關係。就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關係而言,市場化無疑是政治民主、人的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而在經濟未現代化的國家搞計畫經濟,則計畫往往成為權力濫用和人身依附的“異化物”和“犧牲品”。就經濟現代化的歷史發展來看,是市場化推動了經濟現代化的演進。市場是經濟現代化的平台,而計畫只能在這個平台上運作。在市場還沒有充分發育、成長、完善、規範、成熟的條件下,就匆忙地廢棄市場,則非但不是經濟後現代化,連現代化也不是,甚至連前現代也談不上,(前現代雖然沒有開放性的大一統市場,但還存在著無數的小商品市場),那只是一種高估計畫制定和實施人員的信息充分性、決策科學性和維護大眾利益的自覺性的烏托邦夢想而已。計畫本該由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微觀經濟活動的市場主體作出,而非市場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監控者,政府主要制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的導向性規劃,這種規劃也必須以充分的市場調研為基礎,結合國家根本利益和經濟社會的戰略走向。過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我們認識到,要在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建立和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然而,我們的許多政府機構還處在計畫體制的慣性運作之中,它們的職能沒有得到切實的轉換,仍然習慣於行政手段,而不善於通過設定和執行規則去監控社會經濟運行和巨觀經濟穩定。經濟學家吳敬璉說,“學會用市場經濟的方法來管理經濟,這是一個大問題。在這方面,我們過去走的彎路實在太多了。要真正實現認識上的統一,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更需要由改革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作事實上的證明。
其六,在大力推進經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同時,必須正視和警惕工業化和市場化帶來的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種種負面影響。如環境的惡化、生產的“過剩”、社會的分化、勞動的異化、戰爭的威脅、世界的動盪等。經濟保守主義列舉了種種西方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弊端以及中國的“偽工業病”,希望以此警告國人不要效法西方,而應該“以農立國”,或以“計畫”約束“工業化”,不讓“市場”牽著走。為了達到宣傳和嚇阻效果,經濟保守主義不免誇大其辭,甚至歪曲真相。但是,我們也該看到,經濟保守主義的合理核心正是對工業化和市場化流弊的揭示和警告。經濟現代化不能迴避這些尖銳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恰恰是正視、並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只有解決或者緩和了這些問題,經濟現代化才能取得長足進步和良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