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

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

《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是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尚永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
  • 作者:尚永亮
  •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517 頁
  • ISBN:9787516112427
  • 定價:58 元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上編,中編,下編,

內容簡介

《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為作者三十年來部分中國文史研究論文的結集,依時代為序分為三輯。第一輯集中探討先秦兩漢時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關問題,其重心有三:一是上古棄逐文學的發生和母題構成,二是莊子、屈原、賈誼的個體關懷、人生思考和意識傾向,三是司馬相如、司馬遷的文史創作及其主體特徵、思維特點。第二輯圍繞魏晉至唐代的人物特稱、悲秋意識、文學意象、詩畫關係、君相與政治的關係展開討論,並對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杜甫、柳宗元的思想、藝術、創作動因等提出新的看法。第三輯重點探討宋元明清時期對唐詩的相關接受,而對蘇軾、吳梅村、蔣士銓、黃仲則等作家的文化心態、心路歷程和創作特色也多所發明。收在《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中的二十餘篇論文,注重實證和理論的結合,微觀和巨觀的結合,以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其中,通過文史互證和多角度透視,開拓了研究領域,深化了學術思考,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作者簡介

尚永亮(1956—),祖籍中原,長於關中,輾轉楚漢。現為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珞珈學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詩教學會副會長、柳宗元研究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等。曾赴日、德、法及台、港等地訪問講學,並受聘海內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漢唐文學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出版專著、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承擔國家、教育部及各類課題多項,其論著先後獲省部級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10餘項。

圖書目錄

上編

后稷之棄與棄逐文化的母題構成
一 “履帝武敏”與無夫被棄
二 “先生如達”與因怪遭棄
三 三棄三收及其深層內涵
東西方早期棄逐故事的基本形態及其文化內蘊——以“拋棄一救助一回歸”之棄逐母題為中心
一 中國早期的英雄型棄子傳說
二 亞、歐諸國的英雄棄子傳說
三 東西方棄子故事的共通內容與意蘊
莊子的個體關懷與人生思考
一 處窮守拙的狷介個性
二 對混濁時世的激憤情懷和強烈批判
三 源於生命憂恐的人生思考
四 遁世情懷與智者風神
《逍遙遊》的“小大之辯”及其他
一 《逍遙遊》與《齊物論》的矛盾
二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小大之辯”
三 “逍遙遊”的三個層面和邏輯順序
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模式意義
一 屈原的意識傾向和模式構成
二 賈誼與感士不遇主題
三 執著與超越之間
司馬相如賦的主體特徵與模式作用
一 欲求完滿的創作心理
二 彌散類推的思維方式
三 以娛人為主的追求目標
四 模式作用與“模式愛好”
心理天人感應與神秘思維——司馬遷天人觀與思維方式論略之一
一 天人間的交感關係
二 上天賞善罰惡的功能
三 天授君權中包含的情感因素
四 幽冥相報及其神秘力量
兩種思維的衝突與史學家的苦悶——司馬遷天人觀與思維方式論略之二
一 思維方式的雙線發展與兼容並包
二 兩種思維衝突導致的沉重苦悶
三 理性與非理性間的文化意義
司馬遷對莊、屈之接受及《史記》二傳的文獻價值
一 對莊子的態度與貢獻
二 《屈原列傳》的多重意義

中編

魏晉時期人物特稱現象的文化分析
一 魏晉前人物特稱及其嬗變
二 魏晉人物特稱的取向與特點
三 魏晉人物特稱的文化土壤
陶淵明的思想及其成因略論
一 陶淵明的儒家觀念
二 陶淵明的道家觀念
三 佛家思想與陶淵明的關聯
悲秋意識初探
一 秋的生命特點與異質同構
二 生命悲嘆的三個層面
三 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的深層契合
四 緣於秋的類比思維及悲與思的結合
五 悲秋意識的意義
蟬意象及其生命體驗
一 蟬意象的發展及其文化內蘊
二 蟬意象蘊涵的生命體驗
三 羈旅與別愁的文學展示
四 物候特徵與悲秋心理“
詩中有畫”及其相關問題
一 詩畫異同與詩畫優劣
二 “詩中有畫”與“詩不可畫”
三 如何理解“宛然在目”
王維、孟浩然“隱”、“逸”之辨
一 “隱”、“逸”之別與性格之異
二 生活中的隱跡幽棲與逸興放浪
三 詩歌創作中的隱秀與清逸
杜甫格律組詩之演進與開創
一 演進的四個時段及其特點
二 組合與次序——藝術開創之一
三 重複中的推進與消解——藝術開創之二
四 偶對性與杜詩在組詩史上的作用
柳宗元古近體詩與表述類型之關聯、創作動因及其嬗變
一 創作時期與所用詩體的定量分析
二 兩大表述類型與古近體的關聯及其變化
三 詩體與類型偏好的主客體原因
四 兩大表述類型與古近體詩發展嬗變的制導因素
中唐君相與政治興衰
一 貞元君相與衰亂政局
二 走向中興的元和君相
三 元和十四年:政治興衰的分界

下編

唐宋詩的嬗變及其異同
一 唐宋詩的發展時段、高潮與變化
二 從四個方面看唐宋詩的異同
孤鴻情結:觀照蘇軾其人其詞的一個新視點
一 孤鴻情結的發生與凝定
二 孤鴻情結的深化與輻射
三 孤鴻情結的紓解與沉潛
蘇軾與李白詩歌月意象之比較
一 由濃情到至理的轉變
二 由動趨靜的轉化
三 人文化程度的加深
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及差異
一 “出處似樂天”與蘇白之文化關聯
二 蘇與白之差異及其對白的超越
一位有爭議的詩人與一個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詩人對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
一 圍繞白詩評價展開的一場爭論
二 崇白風潮與白陶並論
三 創作中的效白與發展
《牡丹亭》中“情”的變化與表現手法的差異
一 情慾結合的詩戲展演
二 情理對立的奇幻情節
三 情的跌宕起伏與劇作高潮變化
四 情的回落與團圓結局
吳梅村對元白長篇的創作接受及其異同
一 梅村歌行與元白長篇的總體比較
二 從兩篇《琵琶行》看梅村對白詩的效法和發展
三 “梅村體”與“長慶體”之承接及相關評說
蔣士銓及其文學創作
一 蔣士銓的家世與生平
二 詩歌創作中的雄直風格
三 情辭兼備的戲曲名家
黃仲則的心態及其詩詞的深層意蘊
一 “憂忿”:心態第一線索
二 “狂狷”:心態第二線索
三 孤獨悲涼:心態第三線索
四 漫天秋氣中的自我展現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