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與傳承系列書法碑帖:3

經典與傳承系列書法碑帖:3

《經典與傳承系列書法碑帖:3》是2019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與傳承系列書法碑帖:3
  • 作者:杜浩主編
  •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5月1日
  • 開本:8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108491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禮器碑》:
  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碑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塊具有非常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的碑刻,古往今來一直被認為是漢碑中的經典之作。
  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所傳拓本甚多。《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碑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髮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儘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因此,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  
  《鮮于璜碑》:
  全稱《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1973年5月出土於天津武清區高村。此碑呈玉圭狀。高242厘米,寬83厘米,為隸書碑刻。碑陽16行,行35字,有界格;碑陰15行,行25字,有界格,總計827字。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厘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像作為碑額裝飾的現象,在漢碑中實屬罕見。碑文主要敘述鮮于璜的祖先及其生平仕歷。鮮于璜初舉上郡孝廉後,曾為度遼右部司馬、贛榆令、太尉西曹、安邊節使等,終官雁門太守。卒年81歲。碑陰銘文頌揚死者功德,並記錄了鮮于一家的世系。碑陰記載的世系與碑陽所記載的有很多不同之處,碑陰和碑陽的書丹者可能並非出自一人之手。碑文字型結構謹嚴,渾厚蒼勁,筆畫多用方筆,與以圓筆為主的《曹全碑》等碑刻風格面貌完全不同,是漢碑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對古代碑刻與書法發展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整塊石碑碑文字跡清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完整的漢代碑刻作品,原碑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肥致碑》:
  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五月。碑高97.3厘米,寬47.5厘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墓主肥致,字萇華,東漢梁縣人,是一位蜚聲海內、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術而被召入宮,受封“掖庭侍詔,賜錢千萬”。東漢為隸書高峰期,碑版石刻留存至今者,皆為學術典範。《肥致碑》書法質樸平和,從容穩健,兼之出土晚近,字口鋒芒如新發於硎。其筆致宛然,與同時期所建之《華山碑》《史晨碑》《熹平石經》等廟堂製作相比,書寫意趣格外突出,全無雕琢修飾痕跡,堪稱漢碑隸書之精品。
  雖說《肥致碑》系東漢後期遺物,可該碑的隸書書體已完成了規範化的進程,與《史晨碑》年代相近,也都具有在整體布局上的規整劃一,井然有序之特點。另外,此碑在單字結構的組合上則自有特點,表現出相當大的、有目的的隨意性,並有別出新意之處。顯現出既生龍活現又古拙稚朴;既不失隸書字型規範,又有獨到之處的面貌,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皆為學書典範。
  《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兩面刻,無碑額。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寬85厘米,厚22.5厘米。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17行,行36字。末行字被原石座所遮掩,舊拓多為35字,字徑3.5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168年)四月。14行,行36至35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成熟,規範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是孔廟碑刻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碑文字型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穩健,字勢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沉著渾厚。清代方朔以為《晨史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道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枕經堂題跋》)明代郭宗昌:“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金石史》)清代萬經:“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之右。”(《分隸偶存》)清代楊守敬:“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曹全碑》:
  又稱《陽令曹全碑》《曹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丙辰造,出土於明萬曆(1573-1619年)初年陽縣舊城華里村,曾埋於渭水沙磧中,未經風雨的剝蝕,筆畫完好。碑高253厘米,寬88厘米,厚20厘米。19行,每行45字,全文849字。篆額佚失無存,書者不詳。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
  隸書始於秦而興於漢,尤其到了東漢,碑刻為發達,留下了不少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說是隸書發展中技法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顯著的審美特徵是典雅逸靜。與其同時代粗拙的漢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極高的修養,其個性不激不勵,中正平和,既符合規範,又飄然逸出,與《張遷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樸的碑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曹全碑》刻工精良,雖不免風損,字形輪廓及筆畫起訖仍很清晰,原貌可鑑,這無疑為後人臨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曹全碑》的用筆從完整的拓本看,基本為圓筆,運筆平穩徐行,一絲不苟,筆鋒始終在筆道中行,筆畫平實不滑,沒有過度的起伏,使其線條更趨於內斂。觀其碑中字,線條沒有裝飾的跡象,許多點、短橫儘量濃縮,多數字在上、下筆的承接處斷開,留出較多空白。而其筆意絲毫不因筆畫簡縮而出現阻隔,反而顯得更協調自然,空間更圓融、靜和,使其卓然獨立於其他漢碑之外。

作者簡介

杜浩,男。山東大學王羲之研究所碩士,師從張傳旭教授,後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博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