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鰭吻蝦虎魚

絲鰭吻蝦虎魚(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Wu,1939))是蝦虎魚科吻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鰭吻蝦虎魚
  • :蝦虎魚科
  • :吻蝦虎魚屬
  • 命名者及年代: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Wu,1939)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6尾;體長43~63mm。采自廣東:樂昌,連縣。廣西:修仁,柳州,上思,象州。貴州:冊亨,石阡。
背鰭VI, I-8~9;臀鰭I-8;胸鰭16~17;腹鰭I-5;尾鰭2+18+2。縱列鱗30~33;橫列鱗8~10;背鰭前鱗8~11。鰓耙5~8。
體長為體高的5.4~5.7倍,為頭長的3.3~3.6倍。頭長為吻長的3.0~3.4倍,為眼徑的6.5~6.9倍,為眼間隔的5.1~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2.1倍。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圓鈍,吻長稍大於眼徑。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僅具1條由眼後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覺乳突線。眼間隔的寬大於眼徑,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稍後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無犬齒,多行,排列稀疏,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內行齒亦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1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三及第四鰭棘最長,雄魚第三及第四鰭棘呈絲狀延長,平放時向後伸越第二背鰭基部末端;雌魚的稍短,僅伸達第二背鰭第三及第四鰭條的基部或稍後;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兒乎等於吻後頭長,平放時,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三和第四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伸達或伸越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後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液浸標本的頭、體呈棕褐色,體側有6~7條暗色橫帶,頭部背面有網狀細紋,頰部常有伸向腹面的細條紋。雄魚第一背鰭第一至第三鰭棘間的鰭膜下方有1長圓形黑斑,邊緣淺色,雌魚無黑斑。第二背鰭有數行點狀條紋,有時不明顯。臀鰭灰黑色,邊緣淺色。胸鰭、腹鰭灰色。尾鰭具數行點狀條紋或呈灰黑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分布於西江及北江的支流。為中國特有種(endemic to Chin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