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是李小永先生刊發的文章,該文章講述了在唐朝絲綢之路背景之下文人、酒肆胡姬之間形成的“絲路胡姬酒肆文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 作品別名:受絲綢之路影響形成的胡姬酒肆文化
  • 作者李小永
  • 創作年代:2017年
  • 作品出處:金秋, 2017(24)
  • 文學體裁:歷史研究
原文
《唐會典》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這個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國客人,數目皆以萬計,定居中國的,單廣州便以千計。絲綢之路的繁盛使大唐都城成為各國商人、使者、留學生、僧侶、傳教士、旅遊者的聚集地。
唐時長安的酒肆業居全國之首,城內酒肆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市和東門、華清宮外闕津陽門等交通要道一帶。長安城外的灞陵、蝦蟆陵、新豐、渭城、馮翊、扶風等地也有眾多酒肆。
史料記載,當時長安城裡的胡人酒肆多是中亞各國和波斯人所設,主要開設在西市和春明門到曲江一帶。胡姬一詞古人詩中常指在胡人酒店中賣酒的年輕女子,就始於唐朝。文人最愛去的就是胡人酒肆,當時人稱他們為“酒家胡”,請的都是地地道道的洋妞——胡姬,沒錢飲酒可賒賬,胡姬貌美如花,比蘇州出來的“吳姬”更有氣質,她們有異域風情,有才有藝,溫柔熱情,令文人為之神魂顛倒。
胡姬招攬顧客一憑異國情調的美貌,二憑高超的歌舞技巧。胡姬表演的歌舞主要有《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最為流行當屬《胡旋舞》。
白居易《胡旋女》詩: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
胡人酒肆里售賣的酒類有來自吐魯番的西域名酒“葡萄酒”、還有來自東南亞的“三勒漿”等。據唐蘇鶚《酉陽雜俎》記載,“三勒漿”是以椰汁製造的。
大批的文人墨客也在胡人酒肆留下了不少的詩作,酒仙李白《前有樽酒行》寫到:“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賀朝在《贈酒店胡姬》描寫道:“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紅毾鋪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盤初鱠鯉,金鼎正烹羊。上客無勞散,聽歌樂世娘。”
李賀也在《龍夜吟》里描寫了胡姬歌聲的動聽傳神,“捲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哭。”
胡人酒肆多設在城門路邊,方便人們送友出門在此餞行,岑參的《送宇文南金放後歸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就曾寫道:“送君系馬青門口,胡姬壚頭勸君酒。”就證明了這一點。唐人西送故人,多在渭城酒肆中進行,留下了許多渭城酒肆餞別的名句,如王維《渭城曲》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絲綢之路與胡姬酒肆文化
從現有文獻來看,出入胡姬酒肆的主體是文人。儘管胡姬在當時特別引人矚目,但她們遠離故土,為人調笑,那種繁華散盡之後的淒楚可能是很多人無法體會的。唐代的詩人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無名氏的《琵琶》是這種愁緒最好的註腳:“滿坐紅妝盡淚垂,望鄉之客不勝悲。曲終調絕忽飛去,洞庭月落孤雲歸。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