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覺論,心理學術語,是指赫爾巴特形式教學階段理論的心理學基礎。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歸結為“觀念”。各種觀念的形成及其運動決定人的意識的全部內容。在人的意識中,原來聚集著無數的觀念,其中有一些觀念由於其力量和強度較小,被抑制在意識閾之下,有一些觀念則呈現在意識閾之上。同時,各種觀念往往不是單個存在,而總是組合成觀念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統覺論
- 出處:教育大辭典
統覺論,心理學術語,是指赫爾巴特形式教學階段理論的心理學基礎。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歸結為“觀念”。各種觀念的形成及其運動決定人的意識的全部內容。在人的意識中,原來聚集著無數的觀念,其中有一些觀念由於其力量和強度較小,被抑制在意識閾之下,有一些觀念則呈現在意識閾之上。同時,各種觀念往往不是單個存在,而總是組合成觀念團。
統覺論,心理學術語,是指赫爾巴特形式教學階段理論的心理學基礎。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歸結為“觀念”。各種觀念的形成及其運動決定人的意識的全部內容。在人的意識中,原來聚集著無數的觀念,其中有一些觀念由於其力量和強度較小,被抑制...
統覺(Apperception)是指知覺內容和傾向蘊含著人們已有的經驗、知識、興趣、態度,因而不再限於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萊布尼茨的術語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學中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G.W.萊布尼茲於17世紀首先使用“統覺”(apperception)這一術語,萊布尼茨的統覺是指人對其自身及其心靈狀態的認識。萊布尼茲認為...
統覺心理學(apperception psychology),研究人的先驗的綜合統一的認識能力的學說。產生於近代德國。其先驅者萊布尼茨認為,統覺是個體對自身及其內在心靈狀態的認識,即自我意識。有了統覺,人就有了理性靈魂,能夠有意識地運用概念進行推理等思維活動。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系統闡述統覺心理學問題,認為統覺是一...
“統覺”一詞首先為萊布尼茨所採用,是指意識,或表象外部事物的內部狀態的反思知識。但康德認為萊布尼茨對統覺的理解是經驗性的、多樣化的,與主體的同一性無關。簡介 與此不同,康德把自己對統覺的說法稱為“先驗統覺”、“純粹統覺”或“本源的統覺”,並在先驗演繹中用作關鍵的因素。它是把概念和直觀結合為知識...
赫爾巴特的教學五個階段,便是以統覺理論為基 礎。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康德,在《 純粹理性批判 》一書中,對統覺作了詳盡的闡述。他把統覺的原理看成是 “人類知識全範圍中最高之原理。” 統覺可以分成純粹統覺本源的統覺和經驗的統覺。他特彆強調純粹統覺的作用。在他看來,“我...
統覺團 統覺團指一個觀念的統覺不僅使這個觀念成為意識的,且使它被意識觀念的整體所同化。術語介紹 赫爾巴特的術語,統覺是意識觀念由無意識中選擇那些能通過融合或者複合而與自身合為一體的觀念同化過程。一個觀念的統覺不僅使這個觀念成為意識的,而且使它被意識觀念的整體所同化。該整體就被稱為統覺團。
學習統覺團說(apperceptive mass theory of Learning)是由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發展的一種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就是通過統覺過程形成統覺團。是以觀念為中心的心理結構的形成。當一個觀念在意識中出現,並且被同化到原有的觀念系統中去時,便產生統覺。 [1] ...
同化論是指奧蘇伯爾用以解釋有意義學習與保持過程的理論。用同化概念解釋學習,最早見於赫爾巴特的統覺論。他認為,學習過程是新觀念進入原有觀念團內,原有觀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從而又為吸收新觀念作好準備的統覺過程,亦即新舊觀念的聯繫和同化過程。皮亞傑用同化和順化兩種過程來解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為智慧發展是...
馮特強調統覺的主動性和統合性,指出各種心理元素是通過統合的創造性綜合而組成新的心理複合體,人的理性認識活動主要是通過統覺的創造性綜合實現的。出版著作 主要著作 《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1862)在這本書中,馮特首次提出了“實驗心理學”的概念。這部書和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一起常被認為促使了新...
這就是所謂的「統覺機構」,通過它新的概念與現有的概念聯繫起來,而構成一個聯想概念的基體,叫作統覺堆。一句話,新的概念,就是這樣被舊的概念同化起來的。但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這種吸收同化的看法是不夠全面的;已確立的概念也需要適應新的經驗。但無論如何,赫爾巴特的學說對教學理論還是有...
攝覺亦稱統覺';西方哲學史用語。 指對自我意識的把握,與“知覺”相對。與反省的意識、自我認識、自我知覺、自我反省等意義相同。攝覺的活動包括選擇、集中、決定、問化、意叫、避開、意願等。是通過有理智的意願的仔細思考而吸收和重組觀念的活動。在這種意義上攝覺要求有一種意願去認識、解釋、認同,安排和...
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他從統覺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繫時,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以適當的程式提示學生,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從這一理論出發,他提出了“明了—...
第四章 超越建構主義:情境認知理論 第一節 學習理論發展的簡單梳理 一、早期學習理論:經驗性的結論 心理訓練理論 自然展開說 統覺理論 二、行為主義理論:基於實驗的方法 三、認知學習理論:關注學習的內在過程 第二節 情境認知理論:教育的另一個視角 一、當今教育面臨的困境 二、情境認知理論的興起 三、情境...
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他從統覺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繫時,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以適當的程式提示學生,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從這一理論出發,他提出了“明了—...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以認識論原理為指導,把教學的一般進程或結構概括為:觀察——記憶——理解——練習。18世紀末,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第一次把心理學原理運用於對教學過程的分析。他以統覺論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四段論教學模式:明了——聯想——系統——方法。進入20世紀,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
一、心理的統覺理論 二、統覺團的形成過程 第五章 學習的聯結理論 第一節 桑代克的聯結—試誤說 一、桑代克的經典實驗 二、聯結—試誤說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 二、經典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律 第三節 華生的刺激—反應說 一、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 二、刺激—...
理論教學論的主要任務是對教學問題進行理性思索,為教學演化、發展和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套用教學論則是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教學研究。(見第一章)3、提出主體性是現代教學論的生長點。在考察教學論史上先後出現的幾種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的生長點,即赫爾巴特的統覺論、杜威的經驗論以及...
為了擺脫自我論的困境,他開始考察認識主體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認識主體之間的共識或知識的普遍性的根據是人的“統覺”、“同感”、“移情”等能力。胡塞爾的主體間性概念是在先驗主體論的框架內提出的,只涉及認識主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認識主體與對象世界的關係,因此只是認識論的主體間性,而不是本體論的主體間性。...
”教育與心理學結合的第二個連線點是赫爾巴特的統覺論。統覺團限定了靈魂作用的領域,強調經驗和興趣,是學習與認識過程的核心。他把神秘的心靈世界解釋為觀念作用並尋出規律,把曾是不可改變的天賦功能變成可通過外界影響的統覺過程,給教育者提供了干預的可能。教師可通過掌握統覺規律使教學遵循系統的思維程式,擺脫...
談自我(下)——-談心理學概念“統覺”巴恩的遊戲(Game)分類 附錄:PAC理論的札記 認知的陷阱——-試論“自我欺騙”對恐怖主義的精神分析——-仇恨論 從心理學談“內心創傷”日本作家的庇護空間 音樂的精神分析,談馬勒《千人交響》(第八)音樂的精神分析,談莫扎特的《小夜曲》“自我欺瞞”的分析,“身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