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番龍眼

絨毛番龍眼

絨毛番龍眼(rongmao fanlomgyan),無患子科SAPINDACEAE , 是中國雲南南部季節性雨林中上層優勢樹種之一。漸危種。常綠大喬木,高30至45米,有大板根。分布於雲南部分地區海拔堪75至1500米溝谷季雨林中。喜生於地形陰蔽,熱量條件較高,乾濕季分明,土壤深厚等環境。林內天然更新良好,花期3至5月,果期5至9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絨毛番龍眼
  • 拉丁學名:Pometia tomentosa (Bl.) Teysm. et Binn.
  • 二名法:Pometia tomentos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無患子科
  • :番龍眼屬
  • :絨毛番龍眼
  • 海拔下限:475(米)
  • 海拔上限:1000 最高1500(米)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現狀,栽培技術,相關研究,

形態特徵

常綠大喬木,高20-30米或更高,板根發達,樹皮鮮紅褐色,內皮含紅色樹脂;小枝、花序、葉軸和小葉被絨毛。葉連柄長30-100厘米;小葉4-13對,近對生,第一對小,半月形或鑽形,被絨毛,其餘的大,長圓形,長16-20厘米或過之,寬4.5-7.5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邊緣有整齊的鋸齒;小葉柄很短。花序腋生和頂生,有細長、末端俯垂的分枝,長達40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小;萼長1-2毫米,被茸毛;花瓣倒卵形至近圓形,與萼近等長或短很多;雄蕊長6毫米。果狹橢圓形,長3厘米,寬1.6厘米,無毛。花期早春,果期夏季。

生長環境

絨毛番龍眼(Pometia tomentosa),喜生於地形陰蔽,熱量條件較高,冬季寒流影響微弱,乾濕季節分明,但乾季前期常有濃霧,空氣濕度大,土壤深厚潮濕的環境。分布區年平均溫約21jC,極端最高溫為38.9℃,最低溫不低於5℃,年降水量1200一1800毫米,多集中在5一10月。土壤為黃壤和磚紅壤,pH值6.1一5.5。
絨毛番龍眼絨毛番龍眼
其伴生樹種,常見的有千果欖仁Terminalia myriocarpa Heurck et Muel1.一Arg.、窄葉翅於樹plerospermum lanceifoflum Roxb.、光葉天料木Homaliumlaoticumvar.glabratumC.Y.Wu、棱果玉蕊Barringtonia macrostac砂d Kurz、山楝Aphanamixis polvstachya (Wall.) R.N.Parker、麻楝ChukrasiatabularisA.Juss.等。林內天然更新良好,幼苗常生長在母樹周圍或散生林內,在較弱光照而潮濕的生境下長勢較良好。花期3--5月,果期5--9月。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永德、滄源,南部景洪、思茅、勐臘、金平及東南部麻栗坡等地。生於海拔 475-1000(-1500)米溝谷季雨林中。 印度、斯里蘭卡、尼科巴島、安達曼群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伊里安島、菲律賓群島、東達薩摩亞島等均有分布。
絨毛番龍眼絨毛番龍眼

主要價值

番龍眼樹生長很快,而且材質優良,材質堅硬、耐腐性強、紋理美觀,是製造各種高級家具及用於造船、橋樑、建築等的優質木材。
絨毛番龍眼絨毛番龍眼
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保護現狀

漸危種。絨毛番龍眼是中國雲南南部季節性雨林中上層優勢樹種之一。由於過度採伐和墾殖,森林被破壞,植株己迅速減少
保護價值
樹幹高大,木材紅色至紅褐色,質堅實而重,紋理直,結構細而均勻;加工容易,抗腐抗蟲,為滇南最重要的工業和建築用材之一。
西雙版納勐臘和勐養兩地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加強保護,促進天然更新,其它產區也應採取有效措施,制止亂砍濫伐,並進行植樹造林。

栽培技術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種子壽命短,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假種皮,陰乾後即可直播於營養袋內,或採用砂床催芽後移植營養袋內。幼苗一般在8個月後即可出圃造林。

相關研究

絨毛番龍眼種子萌發生態特性的研究
就溫度、光照、土壤水分條件對絨毛番龍眼(Pometia tomentosa(Bl.)teysm。et Binn.)種子萌發的影響及種子壽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絨毛番龍眼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0-35℃,最適溫度為30℃;周期性光照條件下的萌發優於全黑暗條件;適宜土壤含水量為20%-70%,最適為60%;在室內自然攤放條件下,9d後發芽率減半,16d後完全喪失發芽能力。研究認為,絨毛番龍眼的瀕危狀態主要是由於濫砍亂伐和森林破壞造成的,由於其種子具有頑拗性種子的一些特點,該物種宜採取活體保存的方法,以就地保護為主,活植物遷地保護為輔。
熱帶季節雨林冠層樹種絨毛番龍眼的光合生理生態特性
採用Li-6400攜帶型光合作用測定儀,對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冠層樹種絨毛番龍眼成樹樹冠上、中、下3層葉片進行了測定,分析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冠層樹木的光合作用.結果表明:絨毛番龍眼成樹具有喜光的光合特性,光飽和點較高(1000~1500μmol·m-2·s-1),而光補償點較低(7·7~15·3μmol·m-2·s-1),對光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光合有效輻射是影響絨毛番龍眼光合日進程的關鍵因子;12月,葉片處於成熟期,生長良好,光合能力較強,樹冠上層淨光合速率(Pn)日變化為單峰型,最大淨光合速率(Amax)約為8·9μmolCO2·m-2·s-1;4月處於新老樹葉更替期,光合能力下降,樹冠上層Pn日變化為雙峰型,中午出現“午休”現象,樹冠上層Amax約為4·3μmolCO2·m-2·s-1;7月上、中層葉片Pn為單峰型,下層出現“午休”.如人為使CO2濃度在短期內迅速升高,則絨毛番龍眼的Pn會增加,而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降低;CO2濃度從400μmol·mol-1升高到800μmol·mol-1時,乾季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約50%~100%,雨季WUE較低。
光照對絨毛番龍眼種子萌發的影響
在實驗室和自然條件下,研究了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對西雙版納季節雨林冠層樹種絨毛番龍眼(Pometia tomentosa)種子萌發的影響。結果表明:不論是在持續光照還是在周期性光照條件下,3種不同強度光照處理的絨毛番龍眼種子萌發率都很高,均與對照(全黑暗)無顯著差異;光照可加快種子萌發速度(降低萌發速率係數),提高萌發指數和幼苗活力指數。
人工遮蔭有利於絨毛番龍眼種子萌發率的提高,在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下萌發率最低(27.8%),而在0.6%NS處理萌發率最高(78.9%);萌發速率係數在全光照下最大,隨遮蔭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萌發指數和幼苗活力指數則隨遮蔭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遮蔭萌發實驗中,絨毛番龍眼種子的萌發可能主要受種子脫水敏感性的影響。即強光下劇烈的水分蒸發引起的暫時水分虧缺導致種子脫水死亡或萌發延遲;已經"萌發"的種子也可能因短期水分脅迫而不能生長到“第一對真葉出現”這一萌發標準就死亡,從而降低種子萌發率。在絨毛番龍眼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中,既要注意避免強光下溫度升高引起的種子過度脫水死亡,又要保證提供適宜光照條件以提高萌發質量和幼苗成活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