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椴

絨毛椴

絨毛椴(學名:Tilia tomentosa Moench)是椴樹科、椴屬落葉喬木。樹冠通常為塔形或橢圓形,樹皮灰褐色,深縱裂。單葉互生,紙質。花黃色,雌雄同花,二歧式聚傘花序;每花序少至3朵花。果實近球形,堅果。通常僅發育1種子,稀有2-3種子。種子倒卵形。種皮硬骨質,褐色,有淡白色痕。果期9月。分布於歐洲,生於海拔100-1500米的林地。

木材可用作鋸材和單板原木;花和樹葉有藥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一般高15-20米。樹冠通常為塔形或橢圓形,枝葉濃密。樹皮灰褐色,深縱裂。合軸式分枝,主軸上頂芽不發育,由最上部腋芽取而代之,以保持頂生態勢。當年生枝初綠色後棕褐色,初具柔毛。單葉互生,紙質,長10-20厘米,寬5-10厘米,葉片呈略偏斜的心形,葉緣有粗鋸齒,葉表面暗綠色,光滑,葉背面具銀灰色絨毛;葉柄細,長3-5厘米。
花黃色,雌雄同花,但花雄蕊先熟,因而自花幾乎不育;由一朵頂生花及其下的兩個小苞片腋內各側生一朵花組成小花序,進而由這些小花序組成二歧式聚傘花序;每花序少至3朵花,小苞片早落,唯有花序總梗上有一擴大的條形翅狀大苞片宿存;苞片近無柄或具短柄,與花序梗結合達1/3至1/2;尊片、花瓣均5片分離;雄蕊離生,聚集成5束;可育雄蕊數目40-50枚;花葯通常呈短矩圓形至圓形,成熟時,藥室分離,花絲上部叉開。子房5室,每室2倒生胚珠,著生於中軸上;花柱不分裂;柱頭成熟時5裂。果實近球形,堅果。外果皮木質,表面光滑,具瘤點;通常僅發育1種子,稀有2-3種子。種子倒卵形。種皮硬骨質,褐色,有淡白色痕;種脊較短;具肉質胚乳;胚大;子葉葉狀,摺疊;胚根直伸,下位。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500米的林地,主要在輕質鈣質土壤上。在保加利亞,陡峭和平坦的地形上占主導地位。在希臘,生於落葉闊葉林中,與與山毛櫸、櫟樹、白蠟木和槭樹混生,純生林非常罕見;也生於森林草原的混交林中。在克羅地亞,生於卡皮諾白樺林中,在克羅地亞的面積約為110000公頃,最大的林分位於斯帕奇瓦地區以及薩瓦河及其支流沿岸。絨毛椴是東南歐幾個植物群落喬木和灌木層中的一個重要物種,有時是優勢或共同優勢的物種,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優勢可能是由巨大的人為影響造成的。該物種可能具有入侵性,通常在山毛櫸和其他闊葉林中占主導地位,並在巴爾幹北部的一些地區造成林業問題。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希臘、匈牙利、黑山、北馬其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土耳其、烏克蘭。
引種地:法國、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士。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絨毛椴種子屬於綜合性深休眠類型。播種前應先解除絨毛椴種子的深休眠:機械去果皮,100℃開水燙2秒,再轉入室溫水浸泡24小時,GA36-BA分別浸種24小時和先暖溫(10-15℃)5天,後低溫(0-5℃)15天變溫層積。經催芽處理後,5月份在大棚內用塑膠容器播種育苗,容器整齊排列在寬度1米的低床中,每平方米可放100個容器,每個容器播1-2粒催好芽的種子。
嫩枝扦插:促根基質上層為20-30厘米厚的河沙,下層鋪卵石,滲水、透氣性良好。扦插時,使用高錳酸鉀對扦插床噴霧消毒和對插穗浸泡消毒。在扦插後,每周定時噴5%高錳酸鉀消毒,同時在插床周圍噴布殺蟲劑。插穗為當年生半木質化萌櫱條,長10-15厘米,保留1-2片葉,插穗基部1-2cm速蘸促根配方3-5秒,株行距為8厘米×10厘米,插深2-4厘米。獲得較佳生根率的促根配方為:IBA 1000ppm+NAA 500ppm+6-BA 40ppm,生根率為93.3%。

主要價值

木材可用作鋸材和單板原木。傳統上,人們會在浴缸中加入絨毛椴花來平息歇斯底里症,並將其浸泡成茶來緩解焦慮引起的消化不良、心悸和嘔吐。在土耳其,樹葉用於治療普通感冒和支氣管炎。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全球)(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歐洲)(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
在保加利亞,被列為瀕危(EN)物種(保加利亞科學院和環境與水資源部,2011 年)。
  • 主要威脅
在希臘,純林分稀少,由於與矮林中其他闊葉樹種的競爭、對絨毛椴的不間斷採摘和大量牲畜放牧,種群持續減少(Radoglou et al. 2008)。大規模砍伐和過度開採木材也是威脅(保加利亞科學院和環境與水資源部,2011 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