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是曾啟雄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3月。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以許多與顏色相關的歷史片段和那些口口相傳的傳說故事為切入點,通過圖文闡釋,生動有趣地呈現了古往今來中國人生活中的色彩表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 作者:曾啟雄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9年3月
- 字數:約135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本關於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小書。台灣學者曾啟雄潛心研究古代東方色彩,畢三十年之功,將世代影響中國人色彩審美的知識融會貫通,聯結起歷史和傳說、技術和材料、典籍傳承和東西方交流,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娓娓道來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色彩文化。該書通過許多與顏色相關的歷史片段,許多口口相傳、沁入人心的傳說故事,帶讀者領略中國傳統色彩日積月累的醇厚感,領略影響中國人色彩審美的歷史、文化、民族、社會、地區、信仰等豐富信息。
作品目錄
起頭 孔夫子講真話 說寫字,不如說是染字 鹽巴樹下不差鹽 黑也是複雜的 是烏?還是黑? 百搭的黑衣 白屬於牛頓,黑屬於歌德 白皎素亮 白色的瑞兆 蔚藍的鄉愁 佛祖頭上的藍 君子不以紺 飾 當“blue”遇上“indigo” 藍綠本一家 自然的茶綠色 茶禪一味,有色生香 齊桓公惡紫 紫,來自動物與植物 蟲蟲的顏色 | 千年色胭脂 恨紫愁紅話唐詩 瓊簫碧月喚朱雀 過年的紅 紅色花海 爛紅如火雪中開 富貴花開 尊貴的黃 黃色禁制 黃檗寺的黃檗 梔香千戶侯 食在安全色彩 秋黃歲時記 滿城盡帶黃金甲 夢說紅樓 釉色,誘色 神仙的色彩 五行色彩 參考文獻 後記 |
創作背景
曾啟雄與色彩結緣始於1989年。那時,曾啟雄正在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色彩學,由於教學需要,他開始收集、閱讀和比較台灣市面上所售的色彩學教材及相關書籍。在這個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這些書籍中大部分內容是講述近代西方色彩學的,也就是自牛頓後光學發展下的色彩學,而對本土色彩文化甚少提及,只有“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而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所看到的日本書籍,雖也是從西方近代色彩開始講起,但最終必定會落到日本自己的色彩觀、色彩發展歷史與文化上。
讀完日本與美國的大學教材,曾啟雄說自己心中升起“淡淡的慚愧感”,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中國傳統色彩到底在哪裡?恰在此時,一位日本同學請曾啟雄幫忙照顧學校實驗室種植的蓼藍,這成為了曾啟雄了解中國傳統色彩的開端。
對傳統色彩稍有了解後,曾啟雄打起了文學作品的主意。他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和作家張曼娟的作品入手,統計書中涉及的色彩辭彙,進而去理解作家使用色彩的特點。為此,他查閱了不少古今字典,在此過程中又發現許多色彩辭彙含義的詮釋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差異,於是又將字典與色彩聯繫起來,從《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到現代字典,帶著研究生慢慢鋪開了研究的地圖。
就這樣,一個問題牽出另一問題,從色彩辭彙延伸到色彩認知、傳統染色的技法復原、中國傳統色彩的古典表現技法與現代生活的套用等,這時曾啟雄才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好像航行到了茫茫大海之中,方向明確但又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知,因此希望能‘色誘’更多人理解和投入,建構出中國傳統色彩的全貌”。這也是他創作《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的初衷。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是曾啟雄談色彩的著作,在《孔夫子講真話》一篇中,他提道:“染色在早期,多半無法一次到位,染工從自然界取得染色材料後,均要通過淺染,再一次次重複疊染,才能得到深色或較鮮艷的色彩。說得清楚一些,就是染好、曬乾之後,重複這些不能間斷的工序,有些甚至需要染到三十多次,才能得到預定的顏色。”所以說,拿經過漫長的時間、重複的勞動取得的成果做衣邊,把染三十幾遍才能得到的顏色穿在裡面,真是不可助長的奢靡之風,應該被批評。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這是經過孔子編選的《詩經·小雅》里的片斷,塑造了一個滿心期待丈夫歸家而無心採摘的妻子形象。兩千多年以前,可以采的“綠”和“藍”是什麼?在《藍綠本一家》中,作者追溯了它們的前世今生,原來“綠”是菉草,“藍”是蓼藍、菘藍,這些低矮的草本植物採摘起來非常容易,就像採摘番薯葉那般。采了菉草和蓼藍後做什麼用呢?當然是用來染色了。菉草可以染黃色,蓼藍可以染藍色,兩相疊染又形成了綠色。所以今天我們說起的綠色就是從菉草來的,把代表植物屬性的草字頭摘掉,換上了與紡織、染色寸步不離的絞絲旁。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綠字和藍字在色彩表現上的存在感都很低,特別是藍字,很可能是在白話文運動後才擁有了形容顏色的義項。這裡不得不說古人很有意思,既能用紅、丹、朱、赤、絳、彤、赬、緋、赭、縉、赩、緹……這么多的字來對應一個紅色,也能用一個青字就把綠色、藍色甚至黑色給囊括了。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揣著不小的野心——想要引導讀者重拾中國人的色彩記憶,感悟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恢復中國人的色彩自信。中國人有許多獨特的色彩記憶,比如對於黃色的偏愛。作者通過文化比較的方式,展示了這種獨特性。他說,在印度,黃色象徵極樂世界;在中東地區,黃色使人聯想到沙漠、乾旱,象徵著死亡,是忌諱的色彩;在日本,黃色容易讓人聯想到江戶時期的金幣“小判”,帶有世俗、財富的味道;在歐洲社會,黃色長期以來帶有背叛、膽小、低俗、頹廢的意思,比如中世紀死囚的衣服是黃色的,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文西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大多也會給猶大的衣物塗上黃色。只有中國人,很早就從陰陽開始,生髮出五行的概念,以五行的五個方位來對應色彩,分別是東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黃,其中居於中央位置的正統色就是象徵土地的黃色。土地包容並滋養萬物,因此黃色成為萬眾景仰的色彩,這份景仰很自然地被追求至高無上的皇權所獨霸,黃色也就成了專屬於皇帝的色彩。
藝術特色
在《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中,作者筆下的鄉愁是蔚藍的,因為他在台東多良的海邊長大,“從沙灘上遠望太平洋的那片海,很奇妙的蔚藍海色,有深淺不同的蔚藍,令人望著、望著,油然而生一股思鄉情緒,不洶湧、不澎湃,卻有若干起伏”。鄉愁的色彩因人而異,換個來自江南水鄉的人問問,他可能會告訴你,鄉愁當然是湖綠色的。但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過年是什麼色彩,一百個人的回答都會是紅色。“紅色絕對是華人過年的首選,連內衣褲、襪子、帽子都要選穿紅色,紅透全身里外,吸引福氣上身”。紅色的春聯,紅色的糕點,紅色的花卉……紅色表現出的喜悅極富感染力,讓全世界都印象深刻,因此也就成了外國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的色彩。作者擅長傳統染色,談起古代的紅色染材,簡直如數家珍:植物有中國茜、紅花和蘇枋,礦物有硃砂和鉛丹,動物則有胭脂蟲、紫膠蟲。《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書中收錄了不少染材的圖片,除了這裡提到的部分,還有蓼藍、紫草、烏桕、黃檗、梔子等,用這些材料染紅、染藍、染紫、染黃的效果圖也相當精彩。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的作者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在有限的篇幅內,分享了許多與顏色相關的歷史片段,許多口口相傳、沁入人心的傳說故事。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到影響中國人色彩審美的豐富信息,領略到中國傳統色彩日積月累的醇厚感,並喚醒自身對中國色彩的那份肯定和傳承的決心。
出版信息
2019年3月,《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由譯林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參考資料 |
---|---|---|---|---|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 2019年3月 | 譯林出版社 | 978-7-5447-7680-6 |
作者簡介
曾啟雄,1953年生人,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名譽教授,台灣基礎造形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色彩學會理事、台灣設計學會理事,曾任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主任、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及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