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病復發與陰道菌群構成的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肖冰冰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細菌性陰道病復發與陰道菌群構成的研究
- 項目負責人:肖冰冰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細菌性陰道病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於陰道菌群失調所引起。目前經規範治療後3個月內復發率高達30%。由於對其病因,即對陰道菌群構成變化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在臨床治療上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診療。本研究將以高通量測序、長度多態性片段PCR(LH-PCR)技術及Real-time PCR技術為主要研究手段,探討細菌性陰道病經規範治療後,復發人群及不復發人群在6個月內陰道分泌物的菌群構成及變化。通過統計分析,確定細菌性陰道病復發與陰道菌群結構及數量變化的相關性,以及導致細菌性陰道病復發的具體菌群特徵及種屬信息。同時進一步探索將LH-PCR技術用於臨床分子檢測陰道菌群結構變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將以探索細菌性陰道病復發的微生態菌群變化作為出發點,以防止及減少細菌性陰道病復發、指導臨床治療為研究目的,為實現分子方法對細菌性陰道病不同亞型分層診斷及恰當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及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研究背景: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其可引發多種不良妊娠結局,如自然流產、早產、羊水感染、產後子宮內膜炎和剖腹產切口感染及圍產兒併發症等。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V的復發和持續感染還能增加滴蟲性陰道炎、白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宮頸癌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風險。目前對細菌性陰道病的病因,特別是復發與不復發的細菌性陰道病患者陰道菌群構成的差異缺乏深入研究。以往使用的培養法不能全面地反映陰道菌群的構成,導致對細菌性陰道病患者的病原菌研究受到局限。隨著近20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基於16S rRNA基因的檢測技術使得對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結構研究不斷深入。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細菌性陰道病復發的機理和細化診斷臨床不同細菌性陰道病亞型必將成為一種趨勢。本研究運用高通量測序和LH-PCR技術對細菌性陰道病患者經甲硝唑規範治療前後的陰道菌群構成進行分析,並追蹤其預後,明確復發與不復發患者陰道菌群構成的差異。此外,國內外研究表明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現有的抗生素治療方案不能有效去除BV相關致病菌及其形成的生物膜是BV治療失敗和高復發率的原因之一。在BV相關致病菌中以加德納菌的成膜能力最強,因此我們初步研究了加德納菌的體外成膜能力以及乳桿菌對其成膜的影響,為進一步了解BV的復發機制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結果:(1)運用高通量測序對細菌性陰道病患者經甲硝唑規範治療前後的陰道菌群構成進行分析,D7的菌群構成模式可以作為預測抗生素臨床治療效果的觀察點,並對BV的治療結果進行早期的預測。(2)LH-PCR所獲得的菌群種類明顯少於高通量測序,但是對高通量測序豐度較高的能夠用於評價疾病狀態的主要菌屬具有很高的可識別度。LH-PCR成本低,操作簡便快速,可以精確的分析出陰道分泌物的菌群結構,因此可作為分子生物學技術套用於臨床分析陰道菌群變化,通過構建不同的LH-PCR圖譜對疾病狀態進行分類診斷。(3)本研究通過觀察生長不同時期加德納菌生物膜形態及乳桿菌對其抑制作用,發現陰道加德納菌生物膜形成較為緩慢,開始成膜時間約為培養後24h,約在48h後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陰道內乳桿菌可以干擾加德納菌生物膜的形成,不同乳桿菌對不同時期加德納菌生物膜的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