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果角茴香,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節裂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f.et Thoms.的全草。分布於華北、西北及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疼痛,目赤腫痛,關節疼痛,肺炎,肝炎,膽囊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果角茴香
- 別稱:角苗香、咽喉草、麥黃草、黃花草、雪裡青、秦根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罌粟目
- 科:罌粟科
- 屬:角茴香屬
- 種:節裂角茴香
- 分布區域:華北、西北及河南、四川、雲南、西藏
- 採集時間:夏、秋季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6-9g;或研末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肝、膽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疼痛,目赤腫痛,關節疼痛,肺炎,肝炎,膽囊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
相關配伍
1、治風熱感冒、咽痛:角茴香9g,連翹12g,牛蒡子9g,薄荷4.5g,甘草4.5g。水煎服。
2、治急性結膜炎:角茴香9g,菊花9g。水煎服,或泡茶喝。(1-2方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急性咽喉炎:咽喉草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研末。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性
一年生草本,略被白粉,高4-60厘米。莖叢生,長短不一,鋪散而先端向上,多分枝。基生葉多數,藍綠色,葉柄長1.5-10厘米,葉片狹倒披針形,長5-20厘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4-9對,寬卵形或卵形,長0.4-2.3厘米,疏離,近無柄,羽狀深裂,小裂片披針形、卵形、狹橢圓形至倒卵形,長0.3-2毫米,先端銳尖;莖生葉同基生葉,但較小,具短柄或近無柄。花莖多數,高5-40厘米,通常二歧狀分枝;苞葉輪生,卵形或倒卵形,長0.5-3厘米,二回羽狀全裂,向上漸變小,至最上部者為線形。花小,排列成二歧聚傘花序,花直徑5-8毫米,花梗細長,每花具數枚剛毛狀小苞片;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3(-4)毫米,寬1-1.5(-2)毫米,綠色,邊緣膜質,全緣,稀具小牙齒;花瓣淡紫色,外面2枚寬倒卵形,長0.5-1厘米,寬4-7毫米,先端綠色、全緣、近革質,裡面2枚較小,3裂幾達基部,中裂片匙狀圓形,具短柄或無柄,邊緣內彎,極全緣,側裂片較長,長卵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鈍且極全緣;雄蕊4,與花瓣對生,長4-7毫米,花絲絲狀,黃褐色,扁平,基部擴大,花葯卵形,長約1毫米,黃色;子房圓柱形,長5-8毫米,粗約1毫米,無毛,胚珠多數,花柱短,柱頭2裂,裂片外彎。蒴果直立,圓柱形,長3-4厘米,兩側壓扁,成熟時在關節處分離成數小節,每節具1種子。種子扁平,寬倒卵形。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4800m的山坡草地、林緣等處。分布於華北、西北及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或圓錐形,長5-10cm,直徑2-4mm。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具縱皺;質硬而脆,斷面不平坦,皮部白色,木部黃白色。莖圓柱形,多扁縮,直徑1-2mm;表面光滑,綠色或黃綠色,具縱棱;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基生葉多皺縮成團,葉片多碎,完整者展開後二回羽狀全裂。偶見花朵。蒴果條形。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毒性,有小毒。
相關論述
《中國民族藥志》:“用於感冒發燒,肺炎,咳嗽,肝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