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嘴隼雕(學名:Hieraaetus wahlbergi):中型猛禽,兩性相似。體長53-61厘米,翼展130-146厘米,體重437-1400克。頭部有一個小冠羽,有兩種羽色,暗色型羽毛為深棕色,飛行時可見底面的深灰色條紋和灰色的條紋羽毛。淺色型,羽色為淺棕色,飛行羽毛底面帶有白色,而不是灰色。具有非常交叉的形狀尾巴,飛行時兩翼非常平,翅膀長寬非常均勻,身體苗條,尾巴有狹窄的方端。腿黃色。
棲息地從海平面到2800米的林地中都可以找到,通常在離地面約100米的空間飛行。主要見於丘陵或山區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和河岸林地和耕地,捕食小動物,包括灌木松鼠、齧齒動物、小貓鼬、小野兔、多種鳥類、蜥蜴、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分布於非洲。
學名和英文名稱以19世紀瑞典動物學家約翰·奧古斯都·瓦爾貝里(Johan August Wahlberg)的名字命名。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細嘴隼雕是一種體型中等大小的猛禽,兩性相似。體長約為53-61厘米,翼展130-146厘米,雄鳥體重437-845克,雌鳥體重670-1400克。頭部有一個小冠羽,腿黃色。有兩種羽色,但一般是深棕色,飛行時可見底面的深灰色條紋和灰色的條紋羽毛。而暗色型羽毛,羽色為淺棕色,飛行羽毛底面帶有白色,而不是灰色。
雖然大型棕色鷹通常是一些難以識別的群體,但是細嘴隼雕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徵。通常可以看到一個小而尖的冠,這個間隙最大只能延伸到眼睛的中央,而在細嘴隼雕,它延伸到眼睛的後部。有圓鼻孔。在飛行中,該物種具有非常交叉的形狀,有長的,均勻寬的翅膀,一個苗條的身體,和一個狹窄的方端的尾巴。兩翼非常平。
棲息環境
棲息地從海平面到2800米的林地中都可以找到,通常在離地面約100米的空間飛行。主要見於丘陵或山區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和河岸林地和耕地,生活在樹木茂盛和中等水平的降雨的區域,避開茂密的森林和乾旱地區。在河岸生境中特別豐富。
生活習性
遷徙
該物種是一種非嗜熱物種,活動範圍在北緯18°至南緯30°之間。在非洲境內遷徙,在南部林地繁殖,在非繁殖季節移居東北和西部林地,可能再次繁殖。行動區域包括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之角和非洲最南端除外。這是一個長途遷徙的物種,在7-9月向南飛行,2-3月向北遷徙。在其發生的地區相當普遍,在非洲南部,有些鳥類可能留下越冬。主要在赤道以南繁殖,在繁殖後再次向北移動,以度過熱帶北部的非繁殖季節。並且在遷徙期間在當地很豐富,相對於季節性食物的豐富程度而大量到達。烏干達的通道地區可能在3月、7月至8月觀察到1000多隻細嘴隼雕集群遷移。衛星跟蹤表明,遷徙運動的時機似乎是基於對降雨模式和鳥類結果存在於雨季在其範圍內的兩個北部和南部的部分時,它們能以最佳利用季節性豐富的食物來源。
食性
該物種具有廣泛的捕食獵物,捕食小動物,包括灌木松鼠、齧齒動物、小貓鼬、小野兔、多種鳥類、蜥蜴、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在大多數地區,鳥類是其最常被捕食的獵物。從高處棲息或在迅速俯衝,從空中捕食。
分布範圍
現存: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 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埃斯瓦蒂尼、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 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現存(繁殖地):南蘇丹。
現存和遊蕩:加彭。
繁殖方式
其繁殖期大都在9月至來年2月,在西非則多在6-11月之間。通常在河岸邊棲息地築一個由小樹枝搭建的鳥巢,直徑最大為80厘米,內襯綠葉,高放在大樹的杈子上。每窩通常只產一枚卵,但是有些雌鳥會產2枚卵。卵有明顯的標記,有些是無暇的白色,有些則帶有各種深棕色和紅棕色斑點。大多由雌鳥進行數孵化。孵化期約為44天,而育雛期約為10周。每窩若多於1隻雛鳥時,通常只有隻能幸免於難而生存下來。繁殖季節很短,可能與遷徙有關。幼鳥迅速獨立,並與成鳥同時離開繁殖區。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趨勢判斷:如果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則懷疑物種數量穩定。 在1969-1973年至2000-2004年之間,在布吉納法索、馬里和尼日的數量在保護區內略有減少,在2000-2004年期間,在保護區之外的數量根本沒有發現減少。 據報導,南部非洲一些國家可能會出現數量減少的情況,但是尚未發現總體數量減少的情況(全球猛禽信息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