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負擔;累解亦可為解累,猶和調與調和,義為解除負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累解
- 拼音:lèi jiě
語出,辨析,
語出
《荀子·富國》:“故國君長民者欲趨時遂功,則和調累解,速乎急疾矣;忠信均辨,說乎慶賞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後徐責其在人者,威乎刑罰矣。”
楊倞註:“或曰:累解,嬰累解釋也。言君國長人,欲趨時遂功者,若和調而使嬰累解釋,則民速乎急疾。言效上之急,不後時也。若忠信均辨,則民悅乎慶賞;若先責己而後責人,則民畏乎刑罰。”俞樾曰:“‘累解’與‘和調’,皆二字平列,訓為嬰累解釋,非其義矣。《儒效》篇‘解果其冠’,楊注引《說苑》‘蟹螺者宜禾’為證。竊謂‘累解’與‘蟹螺’一也。彼從蟲而此否者,書有繁簡耳。‘蟹螺’到為‘累解’,猶‘和調’亦可雲‘調和’也。《說苑》以‘蟹螺’‘污邪’對文,則蟹螺之義殆猶平正矣。”
見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
辨析
累解,應釋為負擔解除;累解亦可為解累,猶和調與調和,義為解除負擔。
“長民者”,理民眾事務之官長。國君與長民者即掌權者。
“趨時”,抓緊時間,爭取時間。《淮南子·原道訓》:“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禹為了抓緊時間(治水),鞋子掉了不撿,帽子掛樹上不回頭取,不是要跑在別人前面,是爭取時間。
“故國君長民者欲趨時遂功,則和調累解,速乎急疾矣”,掌權者要抓緊時間建立功業,就應該把事情儘快做完,但如何做到儘快又不傷民力(上文中荀子把採用“要時務民”者——趕時間卻不恤民力要求其行勞役而使百姓不滿的這種做法之人稱為“偷偏者”),通過“和調累解”,也即通過“和調累解”就可以做到既能儘快完工而又不傷民力。《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和”的意思是把不同的東西放到一塊而能相互融洽。要到達融洽的目的就要對這些東西進行“調”的操作,和是操作對象,調是操作方法。和調與累解並列對文,則累為操作對象,解為操作方法。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ISBN7-5326-0061-0/Z·5:“累,負擔,舊指依靠自己養活妻子兒女,如家累。”《辭海》(標準書號同上):“解,廢除、消除、停止,如解約、解渴、排憂解難。”故“累解”應為解除(服勞役者的)負擔,而不是楊倞所說的“嬰累解釋”,也不是俞樾解釋的“蟹螺”。理由:掌權者要建功業,就需要讓百姓服勞役,服勞役就需要解決上下級的矛盾,一是進行和調,例如,將體弱者分配至非重體力活的勞役中,其次就是在勞動者服勞役期間為其減輕家庭負擔。儒家學說得不到施行,因此缺少實物證據用來證實以上關於“累解”的具體措施都有哪些,這個判斷僅僅是依據荀子的思想作出的推理,把“累解”釋為負擔的減輕比較合乎荀子原義,因為減輕負擔則能做到“急不傷力”(語見《荀子·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