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銅金礦硫酸鹽對成礦的指示作用

《紫金山銅金礦硫酸鹽對成礦的指示作用》是依託福州大學,由王翠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金山銅金礦硫酸鹽對成礦的指示作用
  • 依託單位:福州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翠芝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紫金山銅金礦床是我國大陸發現的首例高硫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與銅金礦石共生有大量的硫酸鹽脈石礦物。礦床上金下銅,金礦主要賦存於潛水面以上的氧化帶,強矽化,含有黃鉀鐵礬等礬類,被認為屬硫化物次生富集帶型金礦;銅礦則主要賦存於潛水面以下,強明礬石化,礦化組合為藍輝銅礦-銅藍-硫砷銅礦-明礬石,鑽探控礦深度超過1000米仍沒見底,巨厚的藍輝銅礦帶為世界之最,其成因眾說紛紛,有的認為是原生型的高硫淺成低溫熱液型,有的認為是銅硫化物次生富集帶型。與銅金礦石共生的硫酸鹽具有大半徑絡陰離子-硫酸根的較鬆散的結構,其岩石、礦物中包括大量的成礦信息。紫金山銅礦體中,不同蝕變帶、構造部位、深度範圍內明礬石特徵不同,顯示不同成因。本項目重點研究礦區內與銅金礦共生的硫酸鹽的岩相學、礦物學、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揭示硫酸鹽由斑岩-高硫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到次生氧化富集礦床演化中的變化規律,探討其對銅金成礦的指示作用。

結題摘要

紫金山銅金礦是我國大陸首例高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以明礬石化為特徵的成礦流體研究是本項目研究的關鍵。本項目在礦田構造調查及礦區地質研究基礎上,通過礦物學、年代學、流體包裹體、岩石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提出高硫化流體為富Ba、Th、U、La、Ce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含W、Sn、Mo、Bi等近程成礦元素,含Cu、Au、Pb、Zn等中遠程成礦元素的富硫、氟、氧的活性流體;成礦溫度主要在300℃以下,壓力多集中在4MPa~16MPa;其形成為本區潛火山熱液與花崗岩長期水—岩反應的結果,礦源主要為中酸性火山岩,硫源主要為深部幔源,水源主要為潛火山熱液,後又疊加了大氣水。首次發現高硫化體從東北淺部向西南深部延伸受本區細粒花崗岩與中細粒花崗岩的侵入接觸軟弱帶控制,礦體產狀則受北西向斷裂制約。首次引入分形理論研究北西向容礦斷裂,提出原生Cu、Au的共生性。高硫化體中特徵性的硫酸鹽為鉀明礬石,其礦物學特徵受火山機構制約,火山口附近,形成溫度較高,化學成分中含有較多的雜質,遠離火山口的西向礦帶中明礬石的化學成分含雜質較少;依賦存狀態,分為蝕變岩型、與銅硫化的共生型、脈狀、粉末狀等四種,不同賦存狀的明礬石具有不同的形態及顏色;按成因,分為岩漿熱液型、岩漿蒸汽型、蒸汽加熱型。另外,我們首次發現晶質鈾礦、芒硝、無水芒硝及成分複雜的磷鋁石、獨居石,還有含鎢、錫、鉬、鉍的復成分銅硫化物及含銅富氧的鉛鋅礦、硫氯鉛礦等,從而厘定區出本礦的四期礦化疊加過程—燕山早期的鎢錫鉬鉍礦化、燕山晚期潛火山熱液型銅金礦化、斑岩型鉛鋅礦化及次生氧化金礦化。高硫化體不僅是多金屬元素的沉澱池,也可作為某些大離子親石元素和稀散元素的“富集劑”,顯示其特殊的形成機理及礦產綜合利用的巨大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