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鏽病

紫蘇鏽病

紫蘇鏽病是由紫蘇鞘鏽菌引起、發生在紫蘇的病害。紫蘇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花梗。發病嚴重時,葉片上新老夏孢子堆群集形成皰斑群,布滿整張葉片,使葉片枯黃。

病菌喜較低溫度、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5-22℃。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紫蘇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5月、10-12月。年度間早春低溫、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缺肥的田塊發病重。

玫瑰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加強田間管理,雨後及時排水,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田間病源菌。在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蘇鏽病
  • 病 原:紫蘇鞘鏽菌
  • 為害部位:葉片、花梗
  • 為害植物:紫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紫蘇鞘鏽菌(學名:Coleosporium perillae Syd.),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夏孢子堆近圓形,早期裸露,直徑為0.15-0.7毫米。夏孢子近球形或廣橢圓形,近無色,密生小疣,但有一處光滑,在光暗處有條紋,大小為17-25微米×15-19微米。冬孢子堆近圓形,直徑為0.4-1.0毫米。冬孢子圓柱狀,淺橙黃色,大小為45-88微米×13-20微米,頂端圓,厚為10-22微米。冬孢子在表皮下側面結合成一層,萌發生內生擔子,在小梗上生擔孢子。

為害症狀

紫蘇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花梗。葉片和花梗染病,發病初始在葉片和花梗表面產生黃色小點;擴大後隆起,黃褐色近圓形皰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圍具有黃色暈環,表皮破裂外翻後散發出夏孢子(橙黃色粉末);發病嚴重時,葉片上新老夏孢子堆群集形成皰斑群,布滿整張葉片,使葉片枯黃。

侵染循環

病菌以冬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夏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寄主作物,由葉面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經10天左右潛育後出現病斑。田間發病後,由夏孢子堆產生的夏孢子借風傳播,進行多次再次侵染。

流行規律

病菌喜較低溫度、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5-22℃;最適宜的發病環境溫度為10-20℃,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宜的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育期8-12天。夏孢子適宜發育溫度範圍9-18℃,氣溫在24℃以上發病明顯受抑制。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紫蘇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5月、10-12月。年度間早春低溫、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缺肥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輪作:提倡與非紫蘇蔬菜隔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2. 加強田間管理:深溝高畦,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增強植株生長勢,開好排水溝系,雨後及時排水,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
  3.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田間病源菌;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化學防治

防治本病上要抓噴藥控病。
防治用藥
  1. 可選用30%氟矽唑微乳劑(世飛)3000-5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15克);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30-50克);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800-12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40%氟矽唑(福星)6000-8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7.5-10克);18%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0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100克);43%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5-20克)等噴霧防治。
  2.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75-100克)等噴霧防治。
  3. 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4. 可於當地病害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及時噴施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粉l000-1500倍液,或50%三哨酮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菱銹靈乳油800-1000倍液,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後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