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苣苔

紫花苣苔

紫花苣苔,中藥名。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Loxostigma griffithii (Wight) Clarke的全草。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燥濕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腹瀉,菌痢,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跌打損傷,骨折。本品還可治咳血,風濕疼痛,支氣管炎,哮喘,瘧疾,貧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花苣苔
  • 別稱:石豇豆、岩參、斜柱苣苔、石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苦苣苔科
  • :紫花苣苔屬
  • :紫花苣苔
  • 分布區域: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9-15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微澀,性平。

歸經

歸大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燥濕。

主治

消化不良,腹瀉,菌痢,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跌打損傷,骨折。本品還可治咳血,風濕疼痛,支氣管炎,哮喘,瘧疾,貧血。

相關配伍

治細菌性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跌打損傷,骨折:紫花苣苔全草120-250g,煎服。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半灌木;莖高20-100厘米。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較大葉具長柄,較小葉具短柄;葉片膜質,長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19厘米,寬1.8-9厘米,頂端常鐮狀漸尖,基部楔形,偏斜,稀淺心形,邊緣具細牙齒或僅上部具不明顯疏齒,上面疏被貼伏粗柔毛,下面疏生短柔毛至近無毛,沿葉脈較密集,側脈每邊7-12條,在下面隆起;葉柄長0.5-5厘米,被短柔毛。聚傘花序二歧式,在莖上部腋生;花序梗長2-10厘米,與花梗被短柔毛,具2-10花;苞片小,線狀披針形,長3-6毫米,寬1-1.2毫米,全緣,被短柔毛;花梗長1-1.5厘米。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7-8毫米,寬1.5-3毫米,頂端漸尖,近全緣,被腺狀短柔毛,具3-5脈。花黃色、淡黃色,長3-3.8厘米,直徑1.6-2厘米,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面無毛,具紫色斑紋;筒長2.8-3厘米,直徑約1.3厘米,上部下方腫脹;上唇2裂,裂片半圓形,長約5毫米,下唇3裂,裂片相等,長8-10毫米。雄蕊4,花絲線形,無毛,彎曲,上雄蕊長約1.4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6毫米處,下雄蕊長約1.8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7毫米處,花葯長約3毫米,藥室匯合;退化雄蕊長1.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厘米處。花盤高1.6毫米,全緣,稀淺5裂。雌蕊長約2-2.2厘米,子房線狀長圓形,長1.1-1.4厘米,直徑2-2.2毫米,無毛,花柱線形,向上漸膨大成柱頭,連同柱頭長9-14毫米,被短柔毛,柱頭2,卵形,長2毫米。蒴果線形,有時近鐮狀彎曲,長6.5-10厘米,直徑2.6-3毫米。種子多數,長約1毫米,兩端各具一條長1.2-1.5毫米的附屬物。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生長環境

分布於海拔650-2600m的潮濕林中樹上或山坡岩石上。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微澀、性平。有清熱解毒、消腫毒、健脾燥濕的功能。用於跌打損傷、骨折、消化不良、腹瀉、菌痢、預防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