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古城遺址(紫竹遺址)

紫竹古城遺址

紫竹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紫竹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鄉紫竹村,年代距今約43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寶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堪稱“長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徵”,被譽為“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在2013年和2016年,被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納入《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和《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竹遺址
  • 出土地點:四川省崇州市燎原鄉紫竹村
  • 館藏地點:原址保存
  • 所屬年代:4300年前,新石器時代
  • 發掘時間:公元1996年
  • 保護級別:國家級
  • 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
  • 保護利用:待開發
遺址簡介,文化價值,歷史意義,保護情況,利用開發,

遺址簡介

紫竹遺址位於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鄉紫竹村7、8組內,東經103°35′,北緯30°36′,海拔532-535米。遺址呈長方形,城牆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面積20萬平方米(300畝左右);內垣邊長400米,牆體寬5—25米,高1—2米,北城牆和東城牆保存較好;外垣多被破壞,部分地段城垣寬3—10米,高1—2米。
紫竹遺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發現的三座具有內外城牆結構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兩座雙重城垣的芒城遺址雙河遺址早約300年);與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屬於成都寶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遺址的產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發掘出的陶器、石器、骨製品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並且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

文化價值

紫竹遺址文化內涵主要為寶墩文化時期遺存,以保存較為完整的雙重城垣為顯著特徵,有灰坑、紅燒土堆積等遺蹟。灰坑形狀多樣,出土文物有石斧、錛、鑿和陶喇叭口高領罐、繩紋花邊罐和尊等,是寶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從建城技術和規劃布局形式來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國內同期古城中也居於領先地位。各城築牆時多採用斜坡構築的方法,牆體內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牆的穩固性;這些古城的城牆高大、堅厚、綿長,內外兩道城垣,其間開挖有寬深的壕溝,體現出高超的建城技術和設計水平。修築了雙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時,築城首先被視為戰爭頻繁的標誌性產物,高大聳立的城牆和寬闊深凹的壕溝是“抵禦外敵”的有效手段。

歷史意義

紫竹遺址是寶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對研究古代社會演進、文化交流、中華文明起源具有突出地位,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對確立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提供了重要佐證。紫竹遺址豐富的遺蹟種類和文物,填補了巴蜀文化研究空白,對於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面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紫竹遺址堪稱“長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徵”,是中國文明起源史上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
修築高大的城牆、開掘寬深的壕溝,不僅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而且需要對社會成員進行大規模組織、調配工作、屬於大範圍集中勞動性質的大型建築工程,足以反映集中化的權力中心的存在。不僅意味著包括紫竹古城在內的各古城人口的增長、社會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組織的複雜化,更重要的是,從實質上分析,所有這些其實都是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發生變化的結果,從根本上反映了政治權力的集中化,表現出各古城的政治體系經濟結構的演變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原始的血緣氏族制水平,達到了酋邦制度發展階段。大型城垣實際是酋邦組織及其首腦人物政治權力的象徵,而酋邦社會則預示著文明時代的即將到來。

保護情況

199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試掘並用碳14測定紫竹遺址的歷史年代,在當年與新津寶墩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遺址一起構成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被譽為“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
2000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四川崇州市燎原鄉紫竹古城進行了考古調查、鑽探與試掘,並已獲初步成果。當時共四個發掘點面積120平方米,挖掘深度最深處在1米以上,清理出距今4300年左右的灰坑5個、紅燒土面積1處,還有當時的文化層堆積。出土的文化遺物有數量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多為生活用器,有繩紋花邊罐、喇叭口高領罐、圓足器等,陶器表面多裝飾有繩紋、篦劃紋、附加堆紋等紋飾;石器則為當時人們的生產工具。另外還發現有陶紡輪,出土了一個較完整的尊。考古隊員李明斌介紹,具有禮器性質,因其保存較完整,尤顯珍貴;此外還有斧、鑿等三十多件石器和少量的骨製品。據考證,紫竹遺址比中外聞名的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還早一千多年,是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與當時成都平原已發掘出其它五座古城址相比而言,紫竹古城的年代是其中較早的。這六座古城址組成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寶墩文化。以往人們普遍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發掘使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已逐漸為許多專家認可。紫竹古城址的發現與確認,將崇州歷史向前提前了1000多年,對研究成都的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2001年6月25日,紫竹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29日,紫竹遺址作為“大遺址保護成都片區”的一個重要點位被成都市政府列入《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名錄。
2013年5月27日,紫竹遺址在內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被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納入《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庫。
2014年10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公布四川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其中公布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竹遺址的保護範圍為:以外城垣外側連線向四周延伸50米以及外城垣外側連線內的所有面積(371畝左右);建設控制地帶為:在保護範圍基礎上外延80米(129畝左右)。保護和建設控制區域覆蓋了紫竹村7、8組全境和紫竹村5、6、9組及燎原鄉鏵頭村、燎原鄉梓樂村部分區域,共約500畝面積。
2015年1月,按照四川省大遺址保護規定和成都市關於加快文化建設的要求,為深入挖掘成都市歷史文化名城內涵,加快成都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竹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步伐,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崇州市燎原鄉紫竹遺址再次進行考古調查。共兩處挖掘點約60平方米,挖掘深度約35厘米。
2016年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的通知(文物保發〔2016〕22號),紫竹遺址作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重要點位,繼續納入《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利用開發

大遺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中國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史的主體和典型代表,不僅具有深厚的科學與文化底蘊,同時也是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觀和旅遊資源,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大遺址所在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時,大遺址保護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快速發展的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產生活和盜掘文物的犯罪活動以及千百年來自然力的破壞,使許多本已異常脆弱的大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受到致命威脅,搶救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紫竹遺址目前處於待開發狀態。紫竹遺址作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中最大最早的“回”字形”雙重城垣”古城遺址,具有其獨特性;在地理位置上,紫竹遺址也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地處崇州市大邑縣和大邑縣安仁古鎮中國博物館小鎮)所組成的三角區域的中心,交通便利,且與周邊眾多知名景點比鄰,可輕鬆融入已有的旅遊線路當中,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旅遊開發價值。
紫竹遺址距崇州市10萬畝稻香旅遊環線僅2.1公里路程,距崇州市榿木河濕地公園僅9.1公里路程,距安仁古鎮僅9公里路程,距崇州市城區僅13公里路程,距大邑縣城區僅11公里路程,距光華大道僅1.8公里路程,距成溫邛高速白頭收費站僅8公里路程,距成都市繞城高速42.3公里路程,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43.5公里,距在建中的成蒲鐵路隆興站僅6.5公里路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