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輪(紡專)

紡輪

紡專一般指本詞條

紡輪,是在新石器時代用,最早為為石片,後為陶製的生活器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紡輪
  • 別稱:紡專
  • 產生年代新石器時代
  • 材料:最早為為石片,後為陶製
文字釋義,產生年代,工作原理,

文字釋義

紡輪又稱“紡專”、“塼”、“瓦”。在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專”字是古人紡紗的姿態像形文字:字的上部表示把一束纖維集中起來繞在一根紡桿上,下部有一個陶製的瓦輪的形狀“叀”;左邊加一個“手”(寸)形,表示捻“專”紡紗的動作。“叀”兼作聲符,表示“轉”的意義。“專”字後世又衍生出了“磚”(與陶專同質而又重、大之物)、“轉”(像陶輪那樣旋轉的動作)等字。並且將“專”字意義擴展成了“集中於一”:專心、專注、專門。這種引伸意義實際上仍然是將散纖維集中成一根紗線的形象動作的含義。

產生年代

新石器時代出現,最早為為石片,後為陶製,再後在青銅器時代發展為銅製。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紡輪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其“紡輪多用廢陶片打制,中間穿圓孔。標本T7③B:4,直徑2.7、孔徑2.5厘米”。 
齊家文化石制紡輪齊家文化石制紡輪

工作原理

紡輪由塼盤和塼桿組成,陶製紡輪中的圓孔是插轉桿用的,當人手用力使紡盤轉動時,塼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亂麻似的纖維牽伸拉細,塼盤旋轉時產生的力使拉細的纖維拈而成麻花狀。在紡塼不斷旋轉中,纖維牽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斷沿著與塼盤垂直的方向(即塼桿的方向)向上傳遞,纖維不斷被牽伸加拈,當塼盤停止轉動時,將加拈過的紗纏繞在塼桿上即完成“紡紗”過程。
小小的陶輪雖然十分簡單,但原始人配合自己靈巧的雙手,完成了至今為止現代紡紗工藝仍然沿用著的五大運動:餵給、牽伸、加捻、卷取、成形。現代紡紗機雖然已經多種多樣的傳動機構和電腦控制,但是不管是噴氣、氣流還是環錠紡紗,萬變不離其宗,紡紗原理還是相同的,基本的五大運動一個都不能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