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素軒)

陳政(唐朝歷史人物——開闢漳州將領)

素軒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唐光州固始人,祖籍河東(今山西省)。以良家子從軍,駐守于越州。隋朝末年,歸順唐國公李淵。參與平定天下,屢立功勳,授歸德將軍、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冊封嘉慶侯。唐高宗時,授朝議大夫、嶺南道行軍總管,率領武德侯沈彪等人,平定閩南之亂,開發漳州地區。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病故,享年六十二歲,諡號武烈。南宋紹興二十年(1105),追封祚昌開佑侯,後世尊為“老太王”、“聖王祖”。

基本介紹

  • :一民
  • :素軒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光州固始縣(有爭議,一說為河東人)   
  • 出生日期: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
  • 逝世日期:唐儀鳳二年四月(公元677年)
  • 主要成就:開闢漳州
  • 本名:陳政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陳政墓,將軍山,

人物生平

陳政(616—677)唐將領。字一民,號素軒,唐光州固始人,年輕時,隨父陳犢從唐太宗攻克臨汾等郡縣,官拜左郎將、歸德將軍。唐總章二年(669),閩粵交界山區土著居民起義,高宗以陳政為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戰將123員入閩駐防屯墾。陳政率兵抵柳營江(今福建九龍江)畔,打敗土著武裝,進兵至梁山盤陀嶺下。後遭反擊,退回九龍山據守待援。鹹亨元年(670),高宗派陳政之兄敏、敷二人率軍校58姓入閩增援,擊敗土著武裝。陳政鎮守閩南9年,儀鳳二年(677)病逝。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
陳政
陳政墓
公元670年(唐鹹享元年),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陳元光同行,至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陳敏、陳縛不幸相繼病逝。陳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長於漢興(今福建浦城),領眾軍校入閩會合。陳政採納軍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少數民族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於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便建宅於雲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經渡雲霄江,指著江水對父老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改雲霄江名為漳江,此即後來,以“漳”命州名的來由。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四月,陳政病故于軍中,享年六十二歲。南宋紹興二十年(1105),追封陳政祚昌開佑侯。

親屬成員

父親:陳犢。
兄弟:陳敏、陳敷。
配偶:吐萬氏,河東人,紹興二十年六月,封曰“厚德夫人“。
兒子:陳元光,後世追封懷化大將軍、開漳聖王、臨漳侯;妻種氏,河東人,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

陳政墓

陳政墓在福建省雲霄縣城西3公里處的將軍山麓。現墓地尚存翁仲、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陳政墓附近有一溪澗,名馬坑,相傳為陳氏飲馬處,山麓有磨劍石、試劍石。

將軍山

將軍山海撥426米,高標秀異,每逢元宵、中秋晴夜,皓月西移,自城內望去,恰似掛于山巔,素有“將軍掛月”之稱,為雲霄一大勝景。後來有個風水先生稱歸德將軍墓穴有王者之氣,地靈鐘秀,後代子孫有九五之尊,成帝王大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