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納達齊牛錄由安班巴格遷移到現址後,錫伯營八旗軍民合力積銀捐資建成納達齊牛錄關帝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左右,由
牛錄章京保恆主持修葺一次。
1952年,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被砸毀,關帝廟和娘娘廟大殿及門廳,被生產隊用作庫房,其餘建築不復存在。
2016年11月17日,納達齊牛錄關帝廟修繕工程竣工。
建築格局
納達齊牛錄關帝廟,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關帝廟建築規模不大,類似普通百姓家的院落,四周築有高大圍牆,門廳兩側是木欄隔房,塑有守鬥神像和關羽的坐騎赤兔馬。沿磚鋪路面走進庭院,東西兩側據說原有鼓樓、鐘樓建築,今已不存。關帝廟西側建有娘娘廟,北面是圖公殿。納達齊關帝廟整個建築都採用磚雕、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
主要建築
正殿
關帝廟正殿坐北朝南,長10.4米,寬9.4米,磚木結構,建築形成廊檐式。原供奉關帝半坐像,左右兩側塑關平、周倉像,均已毀。正殿門廊的兩側橫樑上繪有“劉邦斬白蛇”等故事畫面。
娘娘廟
娘娘廟長10米,寬8.4米。娘娘廟供奉雲霄、瓊霄、碧霄娘娘。
圖公殿
圖公殿也稱圖伯特紀念館、圖公祠堂,長16米,寬10米。
文物遺存
關帝廟壁畫
關帝廟正殿內的壁畫除一小部分損壞脫落外,其餘大部分比較完整、清晰可辯。關帝廟正殿北面繪製“火龍戲珠”“蘇武牧羊”“東方朔偷桃”“山河風景”“羊只吃草”等壁畫。正殿東西兩壁上,採用連環畫的表現手法,繪製有《三國演義》壁畫各12幅,包含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戰黃巾”“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誅顏良”“夜讀春秋”“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三國主要故事情節,表現了關羽生平經歷,每幅畫面右上方都有
錫伯文題記,說明畫面的內容。
娘娘廟壁畫
娘娘廟壁畫除“青龍吐水”“兩鹿吃靈芝”“鴛鴦戲水”等山河圖外,還有《封神演義》里的有關故事,據傳這些均出自錫伯族民間畫家格封之手。
歷史文化
關帝信仰
清康熙三十六年(1707年),在瀋陽市修建的太平寺(又稱錫伯家廟)中,除供奉釋迦牟尼等諸佛外,還供奉有關公、周倉等,這是錫伯族設廟供奉關公之始。至清道光年後,錫伯族對關帝和娘娘之篤信已超過對其他神靈的信仰。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錫伯族是當年奉命由東北整體遷徙而來的,一向視關公為最崇敬英雄。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族聚居的八個牛錄里,都建有關帝廟,關帝廟西側都建有娘娘廟。
傳說軼事
清道光六年(1826年),清軍平定和卓後裔張格爾之亂,在渾巴什爾河戰役中,500名錫伯族將士與上萬名叛匪激戰,寡不敵眾,危在旦夕,在此緊要關頭,關羽從天而降,率領錫伯族將士奮勇殺敵,迅速扭轉了戰局,大獲全勝,為清政府奠定了平叛的基礎。因關羽屢次顯靈,幫官兵大敗亂軍,清朝政府發布上諭稱:獲得勝利“皆仰賴關帝威靈顯赫”,於是清政府在關羽的封銜上再加“威顯”二字。錫伯營官兵一千五百人鑄鐘一口置於
靖遠寺內,鐘扣鑄有關羽頭形,鐘身刻有“忠義神武仁勇靈佑諸神帝君"銘文,以示邊防將士對於國家的忠誠和對於關羽的敬仰。
活動建設
每逢農曆五月十三,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舉行“磨刀節”慶祝活動,眾人祭祀關帝,舉辦宴席,名曰“替關帝磨刀”。
每逢大年,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舉行“米安珠拉”廟會,家家戶戶都捏做“珠拉”(油燈),焚香供祭諸神,並請薩滿、爾其跳神。
每逢“端午節”“四·一八”(
錫伯族西遷節),官兵百姓集中在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眾人共食大鍋肉飯,以示全牛錄人和睦一心。
保護措施
1999年,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1月,伊犁州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複查納達齊牛錄關帝廟並建檔。
2012年3月2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納達齊牛錄關帝廟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 |
---|
文物坐標 | 東經80°10′51.7″,東經43°49′52.3″ |
---|
2013年5月3日,納達齊牛錄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納達齊牛錄關帝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北街。
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內,乘坐察縣506路到納達齊牛錄鄉信用社站下車,步行5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