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氏鷂鱝

納氏鷂鱝

納氏鷂鱝,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鱝科鷂鱝屬的一種熱帶和暖溫帶近海底棲魚類,利用翅膀狀的胸鰭能自由翱翔於水中。剛產仔魚體盤寬170¬360mm,孕娠雌魚子宮內壁密布絨毛狀乳突,其分泌物供給胎兒營養;成魚大型,少數體盤寬可達2m余,重逾200kg。主食軟體動物貝類,對貝類養殖危害大,亦食魚、蝦、蠕蟲等;用下頜板狀齒挖掘沙泥中的貝類,並使用鋪石狀的板齒來磨碎貝殼,可能藉口底乳突分離貝殼與肉。尾刺有毒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納氏鷂鱝
  • 拉丁學名: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鱝形目
  • 亞目:鱝亞目
  • :鱝科
  • :鷂鱝屬
  • :納氏鷂鱝
  • 英文名:Spotted eagle ray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學名
納氏鷂鱝
命名者 (Euphrasen, 1790)
中文名 納氏鷂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形態特徵

體盤寬約為體盤長的2倍;前緣微凸,後緣凹入。吻較短,弧形,前端鈍圓,向頭前下斜,突出於腹面上,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8—1/7 (幼體吻較短)。眼圓形,側位,稍突起;眼徑約與噴水孔徑相等。噴水孔背位,位於眼後。口中大,平橫,口寬小於口前吻長。鰭腳粗扁,後端圓錐形。背鰭1個,小型;起點距腹鰭終點比其基底長稍小,後端比腹鰭後端前許多。尾細長,約為體盤長之4倍;尾刺1個。體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鰭、腹鰭和背鰭上具白色或藍色斑點,吻上和頭上純褐色無斑點;腹面白色,胸鰭和腹鰭後緣暗褐色;尾鰭具暗褐色和淺色條紋。
納氏鷂鱝

地理分布

分布於熱帶和暖溫帶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台灣沿海均產。

漁業利用

定置網時常可捕獲,肉質尚佳,可供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