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板塊

納斯卡板塊

納斯卡板塊(Nazca Plate,也譯作納茲卡板塊)以秘魯南部的納斯卡地區命名。它本是太平洋大板塊的一部分,後來分裂成獨立的一個小板塊,它位於東太平洋赤道以南,它的東邊與南美板塊交界。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它是南極洲板塊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斯卡板塊
  • 外文名:The Nazca Plate
  • 又譯:納茲卡板塊
  • 命名:以秘魯南部的納斯卡地區命名
  • 提出時間:1968年首次提出
  • 位置:南美洲板塊和安第斯山脈之下
地理位置,地貌特徵,板塊移動,

地理位置

納斯卡板塊的東界為一會聚邊界消減區,俯衝於南美洲板塊安第斯山脈之下 ,形成“秘魯-智利”海溝。其南界與南極洲板塊形成離散邊界,即智利海隆,在該處因為海底擴張,岩漿得以溢出。
其西界與太平洋板塊形成離散邊界,即東太平洋海隆。其北界則與科科斯板塊形成離散邊界,即加拉帕戈斯海隆。在納斯卡板塊的西北角,哥倫比亞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它和科科斯板塊太平洋板塊形成一個三聯點。另一個三聯點位於其西南角,智利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是納斯卡、太平洋和南極洲板塊相會之處。這個三聯點被認為和1960年的一次9.5級大逆沖地震“智利大地震”有關。
在這兩個三聯點處,各存在一個罕見的微板塊,即北邊的加拉帕戈斯微板塊和南邊的胡安·費爾南德斯微板塊。復活節島微板塊則是又一個微板塊,位於胡安·費爾南德斯微板塊以北不遠處,即復活節島西邊不遠處。

地貌特徵

卡內基海嶺是納斯卡板塊北部的一處特徵地貌,它長1350千米,寬300千米,加拉帕戈斯群島即位於其西部末端。它和納斯卡板塊的其餘部分都消減於南美洲之下。
納斯卡板塊的絕對運動速度,經校準為3.7厘米/年,方向為偏東(88°),在所有板塊中是絕對運動速度最快的之一。納斯卡板塊的消減是少見的平板消減,在發生消減的時候,變形和撕裂同時發生,並持續不斷地形成具有火山的安第斯山脈。納斯卡板塊的變形甚至還影響到了遠在其東部的玻利維亞的地理。

板塊移動

納斯卡板塊和它北部科科斯板塊的前身是法拉龍板塊,在大約228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分裂,這一地質時間是通過對磁異常的解釋而獲知的。
根據板塊學說,兩個板塊相撞,會形成高大的山脈,並且會經常引發地震以釋放板塊撞擊產生的能量。納斯卡板塊,正是向東南方向移動,衝擊南美板塊,形成了安第斯山脈,智利正位於安第斯山脈腳下,是一個地震多發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