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角腰繭蜂(Phaenodus ruficeps Belokobylskij,1988)是一種繭蜂科動物,主要分布於我國台灣(霧社)一帶,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七卷中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頭角腰繭蜂
- 目:膜翅目
- 科:繭蜂科
- 亞科:角腰繭蜂亞科
- 屬:角腰繭蜂屬
- 拉丁名:Phaenodus ruficeps
- 命名者及年代:Belokobylskij,1988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雌 體長3.0—4.2mm。體淺紅褐色,有時胸部和腹部(特別是並胸腹節和第1背板)暗色,其餘幾乎黑色。觸角基部淺紅褐色,其後暗色,端部1/3的5—11節白色,第3—6端節暗色。足黃色,其餘蒼白色。須白色。翅透明,翅痣淺暗色。
頭 光滑,頭頂、額和顏面密布顆粒狀刻點,有時具皺,皺在頭頂和額較密。頭背面觀寬為中長的2.0倍。上頰複眼後強度收窄;複眼橫徑為上頰長的2.0—2.4倍。單眼正三角形排列。POL為OD的1.0倍,ooL為POL的2.0倍。複眼稍橢圓形,凸出,縱徑長為橫徑的1.2倍,為頰高的2倍,等於顏面寬,與顏面+唇基高度等長(圖1140)。頰高為上顎基寬的2倍。口窩橫形,寬度為高度的2倍,與口窩至複眼最短距離相等(圖1140)。幕骨陷窩長為幕骨陷至複眼間距的1.3倍。後頭脊下方消失,不與口後脊相連。觸角細,絲形,為體長的1.7倍,33—40節;第1鞭節長為其端寬的4倍,長於為第2鞭節(圖1141)。端前節長為其中寬的3.0倍。
胸 長為高的1.5—1.6倍。前胸側板皺密。中胸背板具細而密顆粒狀刻點;中胸盾片中央前側有明顯的角度,無明顯中脊;盾片後方盾縱溝會合處有深而短卵圓形凹陷;盾縱溝不深斜;小盾片前溝深,有明顯3—5條深脊,斜,其長為小盾片長的0.5倍。中胸側板光滑;基節前溝深,很斜;翅基下凹小,具刻紋。中胸腹板後橫脊明顯,在後足基節前方中斷。並胸腹節中央陡然下斜;刺突與後足第2或第3跗節等長(圖1142);並胸腹節大部分具密皺,基部光滑或微細顆粒狀刻皺,分區明顯,中脊短或很短,中區狹長,有縱皺。
翅 前翅與胸腹部之和等長;r脈發自翅痣中央,長為翅痣寬的0.67—0.91倍;3-SR脈長為r脈的1.5—2.3倍,為2-SR脈的0.56—0.67倍;SR1脈長為3-SR脈的1.5—1.8倍;CU-a脈在1-M脈外方,其距約為本身長度或0.5長。後翅1—M脈長為M+CU脈的1.7—2.0倍。
足 後足腿節密布顆粒狀刻點。後足腿節長几乎為最寬處的3.5—3.8倍。後足第2跗節長几乎為基跗節的0.4倍,為端跗節長的1.2倍。
腹 腹長與頭、胸部之和等長。腹部第1背板基部兩側近於平行,向後強度擴大;氣門位於背板後方1/3處;背板後方寬為基部寬的2.5倍,為長度的1.1—1.3倍;背板有2條明顯而向後收攏的脊,中央具微皺,側方光滑,但副模完全具皺。腹部其餘部分光滑,偶有第2背板中央具短皺。第2十3背板長為第2背板基寬的1.3倍;之間的縫不發達。產卵管鞘與第1背板等長,如較長,亦不多於1.5倍。產卵管直(圖1143)。
雄 體長1.6—3.2mm。複眼橫徑為上頰長的1.6—1.7倍。複眼縱徑為頰高的1.6—1.7倍。幕骨陷間距比幕骨陷至複眼間距稍長或相等。觸角23—43節,為體長的2倍,至端部明顯變細,端前節長為其中寬的4倍。足更細。腹部第1背板與後方寬等長。頭頂和額上的皺紋通常明顯。並胸腹節基部有時具皺。腹部整個第1背板和第2背板基部及中央(有時全部)具明顯刻皺,偶而第2背板光滑。腹部其餘部分光滑。全體被白毛。觸角端半暗色,頭有時暗褐色。並胸腹節角突很短。
注 本次研究中未見此種標本。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台灣(霧社)。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Proc. Zool. Inst., Leningrad., 175: 16.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七卷 膜翅目 繭蜂科(二):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