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面吼猴是拉丁美洲叢林中最有趣的一種猿猴。它體長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長的尾巴,在南美猴類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這種猴的身上披有濃密的毛,多為褐紅色,且能隨著太陽光線的強弱和投射角度不同,變幻出從金綠到紫紅等各種色彩,十分美麗。又名懶吼猴,是吼猴中體型最大的,生活在中美洲的常綠、半落葉及低地雨林。是日間活動的樹棲的靈長類動物,群居,葉子、果實及花朵為食。在暮晨及黃昏時吼叫。懶吼猴壽命可以達20歲。
據統計,美洲森林中央共有吼猴五六種,最著名的有:紅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領地。邊界上有兩隻吼猴守衛,通過吼叫相互警告對方,不得擅自越過邊界。
懶吼猴雄性體長67-71厘米;尾長60-67厘米;重量11.4公斤; 懶吼猴雌性體長52-64厘米;尾長50-54厘米;重量6.4公斤。 懶吼猴是吼猴中體型最大的,且是新世界猴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尾巴可以抓住物件。成年吼猴的毛長而且黑,幼猴則呈褐色。雄性4歲後陰囊就會變成白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吼猴的巨大吼聲。這種猴子的舌骨特別大,能夠形成一種特殊途的回音器。每當它需要發出各種不同性質的傳呼信號時,它就以異常巨大的吼聲,不停息地響徹於森林樹冠之上,有時十幾隻在一起,用它們特有的“大嗓門”,發出巨聲,咆哮呼號,震撼四野,這吼聲可在一點五公里以外都能清楚地聽到。吼猴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懶吼猴棲息在常綠、半落葉及低地雨林。主要吃葉子、果實及花朵,麵包樹占了86%的食物來源。它們的臼齒有高的展冠,可以磨碎葉子。雄性的舌骨很大,可以擴音,方便互相定位,它們主要在暮晨及黃昏時吼叫。懶吼猴的群居,群族約有1-2隻成年,每一隻雄性就有1.3隻雌性。群族內包括幼猴約有10個成員,最多曾見過有16個成員。它們的領地占3-25公頃。在貝里斯的狒狒保留地,每平方公里可以有超過250隻。懶吼猴是日間活動及棲息於樹上的。它們大部份日間時間都是在休息,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覓食,10%在運動,餘下的時間是在社交或做其他活動。
吼猴的吼叫是發生在什麼時候?至今說法莫衷一是。一種說法認為它在激動的時候才吼叫;另一種認為是,每到夜晚,它們就會開這種震耳欲聾的“音樂會”;還有一種說法是發生在旭日東升的時候。
吼猴有一根細長而能捲曲的尾巴,以適應它們的樹棲生活,吼猴的食性較雜,果子、樹葉,都是它們愛吃的美餚。每隻吼猴一天能進食三磅半。
吼猴多分族而居,每族括三隻成年雄猴、三隻母猴、三隻仍吼乳的幼猴和四隻未成年的小猴。家庭中的雌猴為雄猴共有,雄猴操持全族的領導權和防衛責任。幼猴與父母一直同棲息到性成熟之前。逾此即被本族逐出。當它們還未加入新族前,先要渡過一段“光棍”生活,每天獨棲林中。
吼猴也同其它猴類一樣,都有自己的領地。吼猴同類間相處融洽。如果有敵害或異族走近它的領地,雄猴便以齊聲吼叫或其它行動將侵犯者趕走。它們的團結性和鬥爭性,在懸猴科中堪稱第一。吼猴也有眾多族別。
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種各樣的樹葉、果實、堅果和種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三到四小時進食。它常常用尾巴倒懸在樹上,直接用嘴啃食樹枝上的葉子和果實,或者用尾巴將食物拉過來而不是用前肢採摘。森林裡的樹葉大多包含有生物鹼和毒素,吼猴有很好的辨別能力,總是挑選樹葉中含毒量最小的部分,如葉柄、嫩葉和成熟了的果實來吃。吼猴棲息在樹上,從不輕易下樹,即使是口渴時,也只是添些潮濕的樹葉來解渴。
紅面吼猴分布在貝里斯、瓜地馬拉及墨西哥等接近尤卡坦半島的地方。在狒狒保留地(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及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保育區(Cockscomb Basin Wildlife Sanctuary)及多個考古學位點都可以見到懶吼猴。
懶吼猴是吼猴中體型最大的,且是新世界猴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平均重11.4公斤,而雌性則重6.4公斤。它們體長介乎52-64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長59-69厘米,可以抓住物件。成年吼猴的毛長而且黑,幼猴則呈褐色。雄性4歲後陰囊就會變成白色。雄性的舌骨很大,可以擴音,方便互相定位。它們主要在暮晨及黃昏時吼叫。[1]
體長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長的尾巴,在南美猴類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這種猴的身上披有濃密的毛,多為褐紅色,且能隨著太陽光線的強弱和投射角度不同,變幻出從金綠到紫紅等各種色彩,十分美麗。
懶吼猴在墨西哥及瓜地馬拉近尤卡坦半島的地方,是與鬃毛吼猴共域的。有指它們與紅背松鼠猴的祖先於中新世末或上新世由南美洲時遷往中美洲。後來巴拿馬地峽因海水高漲而被阻塞,200萬年後再次開通而引發另一次的遷徙。後來的移民包括有捲尾猴、鬃毛吼猴及黑掌蜘蛛猴的祖先,勝過早期的移民,並限制了它們祖先的分布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