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別稱:蒙山紅軍紀念館
- 建立時間:1985年
地理概況,設計理念,百丈關戰役,戰役背景,戰役經過,功過評說,
地理概況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館名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題寫的,館內的史料除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外,還有兵器、貨幣、分田證、公文包、石刻標語等實物,裡面的電視在反覆播放百丈關戰役的情況。館內還有鄧小平、徐向前、張愛萍、劉伯承、楊成武、肖華等題詞的碑刻。紀念館周圍還有紅四方面軍217團所挖的戰壕、交通壕、掩體工事等遺址。在名山縣百丈鎮,還建立了百丈關戰役紀念碑。
紀念館門前有幾棵挺拔的大樹,據說其中一棵還是徐向前元帥當時的拴馬樹。四周林木蔥蘢,茶園青翠。
設計理念
由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藝術學院相關人員主持設計的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以“尊重歷史,面向未來”為設計理念,糾正了原“紅軍紀念館”在展覽內容上存在的諸多不足,如完全忽略紅四方面軍中與百丈關戰役密切相關但犯過重大錯誤或有爭議的領導人物,忽略國民黨軍隊的作戰部署和督戰措施,忽略國民黨軍隊的重要參戰將領,對其歷史地位缺乏客觀的評價,過分強調紅軍的勝利淡化紅軍的失敗和損失,只側重反映紅軍方面的認識與宣傳而忽略當時各種報刊對此次戰役的報導等。
百丈關戰役
戰役背景
1935年9月下旬,張國燾不同意紅軍北上的方針,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紅軍發起綏崇丹懋戰役,經過15天艱苦戰鬥,擊潰川軍6個旅,斃傷俘虜敵兵3000餘人。10月24日,紅三十軍、九軍二十七師從阿壩州懋功出發,以迅猛之勢,擊潰楊森殘部,穿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三縣發起進攻。
11月1日,中縱隊一舉攻占寶興,乘勝進占靈關鎮,接著連續打垮敵劉湘教導師之一個旅一個團的阻擊,直逼蘆山城下。右縱隊攻克西康金湯鎮後,繼下天全以西紫石關、大崗山,擊潰劉湘模範師的一個旅,10日占天全城,隨即向東迂迴,協同中縱隊包圍蘆山。12日攻克蘆山。10餘日內,紅軍占領了邛崍山以西、大渡河以東、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邊廣大地區,斃、俘敵10000餘人,擊落敵機一架。隨後,紅四方面軍決定向名山、邛崍進擊,乘勝東下川西平原。
戰役經過
19日拂曉,敵10多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由北、東、南三面向紅軍突出於百丈地區10餘里長的弧形陣地反撲,廣大指戰員忍著疲勞寒冷在山谷、爛田和松林中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苦戰。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反覆進行白刃搏鬥。有的戰士手臂打斷了,就用牙齒咬著拉火索將手榴彈拉響,與衝到身邊的敵人同歸於盡。右圖是參加過百丈關戰役的老紅軍鄭加平,他肩膀上的疤痕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留下的。
經過連續七晝夜的激戰,雖然斃、傷敵15000餘人,但紅軍傷亡也近萬人,主力受挫,主陣地丟失,被迫於21日撤出百丈。這次戰役歷時18個晝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來最劇烈的一次戰役。百丈戰役後,全軍於當月撤至天全、蘆山、寶興三縣休整並準備過冬,1936年2月,紅軍又被迫後撤,於4月轉移至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南下紅軍由8萬人減至4萬餘人,南下行動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