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營前鎮軍田村的東沙圳和萬潭水陂,長達五華里,灌溉著上千畝土地。傳說是當年彭德懷總指揮領著紅三軍團和當地民眾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軍渠
- 長:五華里
渠道簡介,
渠道簡介
那是一九三一年冬的一天,彭總剛回到司令部,就叫通訊員小李把營前區蘇維埃主席曾憲禎、鄉蘇維埃主席何開揚和幾名委員請來,詢問民眾生產生活情況。彭總問道:“軍田塅的田,分給民眾,為什麼沒有人要呢?”
何開揚告訴彭總:“那裡老遭水災和旱災,民眾不願要。”接著,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
原來,軍田塅四面環山,地勢低洼。這裡只有一條水圳。一下雨,葉家山上的洪水將砂子、黃泥衝到河田裡。天一晴,田裡就裂開幾寸寬的縫。老表說:“天晴一日田裂縫,落雨一陣一包膿。”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成,每畝也只收二、三百斤穀子。要是碰上旱澇年成就顆粒無收。有一年,老天下了一場暴雨,葉家山上倒了一個大崩崗,山洪卷著大批泥沙淤積了小山圳,洪水泛濫成災,滿村滿塅大水汪汪,沖毀了田地房屋,民眾遭了大殃。
- 變水害為水利
彭總聽完情況,兩道濃厚的粗眉往上一挑,風趣地問道:“難道你們區鄉蘇維埃幹部就這樣服服貼貼地聽天由命嗎?你們不會發動民眾,修渠開圳,變水害為水利嗎?”
何開揚顯得有點為難:“彭總,這可要挖掉十幾畝田啊!”
彭總爽朗地哈哈大笑起來:“老何,你算算看,損失十幾畝,救出好幾百畝,哪個合算呢?”
大家一聽,都笑了。
- 修水利打糧食
彭總接著說:“從前地主階級沒打倒,要修水圳,地主的田不讓挖,窮人的田又太少,也很分散,修不成水圳那是沒有辦法的事。如今,我們是蘇維埃政權,自己當家做主,我們應當積極引導民眾,修好水利,爭取多打糧食嘛。”
區、鄉蘇維埃幹部都坐不住了。表示要立即開會研究。彭總又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還是去實地觀察研究吧。”
- 觀察地形、討論開法
第二天是個陰天,北風呼呼叫,天氣十分寒冷。彭總著一件舊桐油襖子和蘇維埃的幹部來到軍田塅里。他們一邊仔細觀察地形,一邊討論研究水圳如何開法。有的說在上邊開,有的說在下邊開,眾說紛紜,意見不一。彭總認真地聽完了大家的意見,思索了好一陣子,指著一個被砂子淤積的小土崗說:“你們看,這樣行不?水圳就從這裡筆直開過去,接通上游江,加快水勢流速,砂子就停不下來。再在水圳上面修幾個砂渡,避開流砂,以保證水圳暢通。”他又指著那些被泥砂淤積的田說: “這些田荒了可惜,可以先種旱作物,以後再慢慢種上水稻。”蘇維埃幹部們都很佩服彭總的深謀遠慮,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 說乾就乾
方案定下以後,彭總親自帶領紅三軍團官兵與蘇區人民一道,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並肩奮戰了二十餘天,就把水圳修好了。同時,還加固了萬潭的頂、中陂和腳陂三大水陂工程。在水圳頭大青石條上,彭總叫人刻了十個大字:“翻身謀利益、產業歸工農。”
為了紀念彭總和紅三軍團的功德,當地人民把這條水圳定名為“紅軍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