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錦(紅葡萄藤)

地錦(葡萄科地錦屬)

紅葡萄藤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錦(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 Zucc.) Planch.)是葡萄科地錦屬植物,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幾無毛或微被疏柔毛。葉為單葉,通常著生在短枝上為3淺裂,長4.5-17厘米,寬4-16厘米。花序著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形成多歧聚傘花序;子房橢球形,花柱明顯,。果實球形,直徑1-1.5厘米,有種子1-3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分布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150-1200米的山坡崖石壁或灌叢。

該種早為著名的垂直綠化植物,枝葉茂密,分枝多而斜展,套用於長廊、棚架、牆體、公路、水源兩側的塹坡岩壁,遮蔽和觀賞效果好。根入藥,能祛瘀消腫。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幾無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鬚5-9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圓珠形,後遇附著物擴大成吸盤。葉為單葉,通常著生在短枝上為3淺裂,時有著生在長枝上者小型不裂,葉片通常倒卵圓形,長4.5-17厘米,寬4-16厘米,頂端裂片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中脈上疏生短柔毛,基出脈5,中央脈有側脈3-5對,網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微突出;葉柄長4-12厘米,無毛或疏生短柔毛。
花序著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形成多歧聚傘花序,長2.5-12.5厘米,主軸不明顯;花序梗長1-3.5厘米,幾無毛;花梗長2-3毫米,無毛;花蕾倒卵橢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或呈波狀,無毛;花瓣5,長橢圓形,高1.8-2.7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約1.5-2.4毫米,花葯長橢圓卵形,長0.7-1.4毫米,花盤不明顯;子房橢球形,花柱明顯,基部粗,柱頭不擴大。果實球形,直徑1-1.5厘米,有種子1-3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圓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種臍在背面中部呈圓形,腹部中梭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種子基部向上達種子頂端。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1200米的山坡崖石壁或灌叢。性喜陰濕,耐旱,耐寒,冬季可耐-20℃低溫。對氣候、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在陰濕、肥沃的土壤上生長最佳,對土壤酸鹼適應範圍較大,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土或壤土為最適宜,生長較快。也耐瘠薄。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地錦的繁殖可採用扦插、壓條、播種等方法,以插條方法運用最多。
播種育苗:於10月種子成熟後採集,在冬季較溫暖的地區可冬播,也可春播。成苗後的移植應在落葉後的晚秋和早春。
插條育苗:插條可在落葉到萌芽前採集,插條長為20-30厘米,在整作好的床畦上插深10-15厘米,也可開溝壓埋。插後立即灌水,保持床土濕潤,成活率較高。成活後即抽生新蔓,1年生新蔓可達1米以上。

栽培技術

栽植地選擇:西北地區環境治理作用顯著。在園林綠地中按設計配置定位,地錦雖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酸、鹼、肥、瘠都可適應,但仍應注意土層厚度、排水狀況,肥沃狀況。並可在黃土高原的塬、梁、峁的邊緣地帶種植以及風沙地和沙漠種植。
株行距:一般為單行栽植,株距2米,如要更早見效,株距可為1米。牆基栽植的應距牆根50厘米以上,既可增大根部營養面積,又可保護牆基。栽植穴不宜有灰渣,否則應換土。栽植穴50厘米見方,分層踏實土壤。
栽植時間:多在春季發芽前進行。
栽後管理:栽植後立即澆足定根水。成活後,先要採取立竿搭橋措施,誘導植株上牆、柱石、假山。栽後2-3年內,每年可追施氮肥1-2次,以加速生長。

病蟲防治

病害

主要病害有葉炭疽病、葉斑病、白粉病、霜霉病。
防治方法:可採取清除落葉、雜草改善環境衛生狀況,在發病期噴灑等量式波爾多液或多菌靈,對白粉病可噴灑粉銹寧或退菌特等藥劑。

蟲害

主要蟲害有葡萄斑葉蟬、葡萄天蛾、劉氏短須蟎、吹綿蚧等。
防治方法:在蟎期噴灑三氯殺蟎醇殺滅劉氏短須蟎,在其他害蟲的若蟲或幼蟲期噴灑氧化樂果、敵敵畏、馬拉硫磷、久效磷等任一種藥劑,都可治療。

主要價值

地錦是圓林綠化中很好的垂直綠化材料,既能美化牆壁,又有防暑隔熱的作用。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適宜在宅院牆壁、圍牆、庭院入口處、橋頭石堍等處配置。果實可食或釀酒。藤莖可入藥,具有破淤血、消腫毒、祛風活絡、止血止痛的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