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嶺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花嶺村,位於坪山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0千米。與新民村相鄰。地處深圳東北部馬巒山區;附近山嶺有銅羅坪、大嶺古,其中大嶺古最高,海拔約300米;大河臘和大陂頭河位於村南面,村內水庫有紅花嶺一庫和紅花嶺二庫。該村分為曾屋、羅屋和新屋三個圍,約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守璋攜妻從坑梓盤古石遷至坪山馬巒紅花嶺開村立基而形成曾屋。後羅姓一族遷至此地建屋定居,形成羅屋。因曾氏子孫增加,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從曾屋新開一村,即新屋。據村民講述,因舊時村落地處山間,每年到一定季節就會開滿紅色杜鵑花,故取名紅花嶺村,並一直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花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羅姓。曾姓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從山東武城遷至江西廬陵吉陽上黎堡;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從江西南豐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石壁葛藤凹;南宋後期,從寧化石壁遷至廣東海陽縣,居二年,遷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華城高竹園高鳴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曾佑孫四子曾廣新遷興寧縣北廂龍歸洞,曾廣新九子曾良甫返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清初曾良甫第十一代孫曾金祝遷坑梓盤古石,清康熙五十七年曾金祝五子曾守璋從坑梓盤古石遷移至此。羅姓遷移歷程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5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53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9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柑桔、花生和番薯等。1986年以後村民陸續從山上搬遷下來,1994年在坪山寶山第二工業區自建第一棟工業廠房並出租,村集體經濟開始轉型。2005年3 月,成立深圳市坪山紅花嶺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在湯坑馬巒家德工業園有廠房三棟,出租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1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等。特色農產品有柑和年桔。該村曾出現過珍稀動物金錢龜。
馬巒山於2001年被國家徵收,至2015年末,村中尚未完全通公路,出入仍只能依靠山路。現大部分村民已移至坪山、龍崗等地居住,村內大部分房屋已閒置廢棄。1976年通電,199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至2015年尚未通自來水、電話和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5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分被翻新,現僅有少數村民在內居住。
羅家宗祠,始建年代和重修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門前有匾額“羅家宗有和聯豫章世澤;湘水家聲”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曾姓村民會帶上雞、魚、豬、果品、素菜等祭品到坪山赤物墓園經蓮先祖。
村中現存由曾志強於2010年修纂的《紅花嶺曾氏族譜》,族譜上載有"曾氏宗聖在切"氏家規"等族規家訓。"曾氏宗聖祖訓"內容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代表性人物∶
曾啟良(?一1943),又名曾倫,曾任北伐軍團長、汕頭縣長。曾瑞平,抗日游擊隊小規以隊員,烈士。
曾盤(1921-2009),1949年12月參加粵贛湘邊縱隊獨立營,後曾任職於廣州市總工會、州市紡織公司。
曾福(1925—2006),曾任寶安縣公安局副局長、商業局副局長、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