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詩歌經典概論

紅色詩歌經典概論

《紅色詩歌經典概論》是李遇春主編的詩歌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3月。

《紅色詩歌經典概論》是一部獻給百年紅色革命歷史紀念的學術作品,也是一部將文學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緊密結合的優秀教材。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原理和方法,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為指導思想,在對經典的回望與敘述中向讀者展示了百年紅色詩歌的豐富歷史經驗與輝煌藝術成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紅色詩歌經典概論
  • 作者:李遇春等
  • 創作年代:當代
  • 類別:詩歌研究著作
  • 首版時間:2022年3月
  • 字數:552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紅色詩歌經典概論》全書總計五十餘萬字,共分五編,運用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述史模式,既勾勒出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百年紅色詩歌發展簡史,又呈現出歷史脈絡中一個個鮮活立體的經典詩人與經典詩歌作品。教材將百年紅色詩歌分為發生、轉折、中興、新生、轉型五個時期,藉此將全書分五編。每編第一章以概觀形式講述該時期紅色詩歌的歷史發展、基本特徵與總體成就。除概觀首章外,其餘各章則以該時期重要詩人詩作為中心加以講述和解析。

作品目錄

緒論
第一編 紅色詩歌的發生與紅色詩歌經典的誕生
第二編 紅色詩歌的轉折與紅色詩歌經典的生長
第一章 發生期的紅色詩歌概觀
第二章 張聞天和他的《西湖濱的早晨》(1921)
第三章 王盡美和他的《肇在造化》(1921)
第四章 鄧中夏和他的《過洞庭》(1921)
第五章 方誌敏和他的《嘔血》(1922)
第六章 瞿秋白和他的《赤潮曲》(1923)
第七章 應修人和他的《雪夜》(1925)
第八章 柔石和他的《戰》(1925)
第九章 毛澤東和他的《沁園春·長沙》(1925)
第十章 朱德和他的《金縷曲·瀘江感懷》(1926)
第十一章 宣俠父和他的《贈張之道》(1926—1927)
第十二章 賀錦齋和他的《浪淘沙·仰望蔚藍天》(1927)
第一章 轉折期的紅色詩歌概觀
第二章 夏明翰和他的《就義詩》(1928)
第三章 毛澤東和他的《西江月·井岡山》(1928)
第四章 殷夫和他的《別了,哥哥》(1929)
第五章 蔣光慈和他的《我應當歸去》(1929)
第六章 惲代英和他的《獄中詩》(1931)
第七章 魯迅和他的《慣於長夜過春時》(1931)
第八章 臧克家和他的《老馬》(1932)
第九章 魯迅和他的《自嘲》(1932)
第十章 郁達夫和他的《過岳墳有感時事》(1932)
第十一章 田漢和他的《義勇軍進行曲》(1934)
第十二章 劉伯堅和他的《帶鐐行》(1935)
第十三章 毛澤東和他的《七律·長征》(1935)
第十四章 蒲風和他的《我迎著風狂和雨暴》(1936)
第十五章 毛澤東和他的《沁園春·雪》(1936)
第十六章 陳毅和他的《梅嶺三章》(1936)
第三編 紅色詩歌的中興與紅色詩歌經典的繁榮
第四編 紅色詩歌的新生與紅色詩歌經典的開創
第一章 中興期的紅色詩歌概觀
第二章 郭沫若和他的《又當投筆》(1937)
第三章 胡風和他的《為祖國而歌》(1937)
第四章 田間和他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1938)
第五章 艾青和他的《我愛這土地》(1938)
第六章 光未然和他的《黃河大合唱》(1939)
第七章 董必武和他的《別延安》(1940)
第八章 周恩來和他的《千古奇冤》(1941)
第九章 何其芳和他的《生活是多么廣闊》(1941)
第十章 馮雪峰和他的《靈山歌》(1941—1942)
第十一章 朱德和他的《悼左權同志》(1942)
第十二章 戴望舒和他的《我用殘損的手掌》(1942)
第十三章 陳輝和他的《為祖國而歌》(1942)
第十四章 葉挺和他的《囚歌》(1942)
第十五章 李季和他的《王貴與李香香》(1946)
第十六章 杜斌丞和他的《牢中慰問同難王菊人同志》(1947)
第十七章 劉伯承和他的《記羊山集戰鬥》(1947)
第十八章 許曉軒和他的《贈別》(1947)
第十九章 毛澤東和他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
第二十章 鄧拓和他的《寄父》(1949)
第一章 新生期的紅色詩歌概觀
第二章 王莘和他的《歌唱祖國》(1950)
第三章 錢來蘇和他的《初到文史館有感》(1951)
第四章 聞捷和他的《葡萄成熟了》(1952—1954)
第五章 未央和他的《祖國,我回來了》(1953)
第六章 毛澤東和他的《水調歌頭·游泳》(1956)
第七章 李爾重和他的《慶武漢長江大橋落成》(1957)
第八章 賀敬之和他的《三門峽——梳妝檯》(1958)
第九章 陳毅和他的《冬夜雜詠》(1960)
第十章 吳玉章 和他的《紀念鄒容烈士》(1961)
第十一章 郭小川和他的《甘蔗林——青紗帳》(1962)
第十二章 張萬舒和他的《黃山松》(1962)
第十三章 華羅庚和他的《治學》(1963)
第十四章 張愛萍和他的《清平樂·我國首次核子彈爆炸成功》(1964)
第十五章 粟裕和他的《老兵樂》(1964)
第十六章 葉劍英和他的《遠望》(1965)
第十七章 食指和他的《相信未來》(1968)
第十八章 陶鑄和他的《贈曾志》(1969)
第十九章 臧克家和他的《老黃牛》(1975)
第二十章 董必武和他的《九十初度》(1975)
第二十一章 柯岩和她的《周總理,你在哪裡》(1976)
第五編 紅色詩歌的轉型與紅色詩歌經典的再生
第一章 轉型期的紅色詩歌概觀
第二章 葉劍英和他的《八十書懷》(1977)
第三章 邵燕祥和他的《中國的汽車呼喚著高速公路》(1978)
第四章 舒婷和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1979)
第五章 雷抒雁和他的《小草在歌唱》(1979)
第六章 李瑛和他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1980)
第七章 趙愷和他的《第五十七個黎明》(1980)
第八章 蘇步青和他的《退居二線後感賦》(1983)
第九章 李鋼和他的《藍水兵》(1983)
第十章 王懷讓和他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1983)
第十一章 簡寧和他的《小平,您好!》(1984)
第十二章 聶榮臻和他的《憶平型關大捷》(1985)
第十三章 徐向前和他的《悼劉伯承元帥》(1986)
第十四章 習近平和他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1990)
第十五章 朱增泉和他的《中國船》(1991)
第十六章 蔣開儒等和他們的《春天的故事》(1992)
第十七章 袁寶華和他的《八十述懷》(1996)
第十八章 馬識途和他的《浣溪沙·慶香港回歸》(1997)
第十九章 鄒友開和他的《為了誰》(1998)
第二十章 魏新河和他的《滿江紅·雲端放筆》(1998)
第二十一章 厲以寧和他的《鷓鴣天·湘南農村見打工妹返鄉探親》(1999)
第二十二章 馬凱和他的《採桑子·贊抗非典白衣戰士》(2003)
第二十三章 祁人和他的《祖國——獻給汶川抗震救災一線官兵》(2008)
第二十四章 蔡世平和他的《浣溪沙·天山兵行》(2008)
第二十五章 嚴陣和他的《中國夢》(2012)
第二十六章 吉狄馬加和他的《時間的入口》(2017)
結語
後記

創作背景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紅色詩歌作為紅色文化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詩歌類型或審美形態”,在百年風雨征程中匯聚了一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詩歌發展史,記錄了一部中華民族從艱難轉型到偉大復興的創業史和革命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意義非凡的歷史節點,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遇春主編了《紅色詩歌經典概論》這一學術著作,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致敬紅色經典。

作品鑑賞

在《紅色詩歌經典概論》一書中,李遇春首先對“紅色詩歌”做出了明確的概念界定和“廣義”“狹義”的範疇區分。“所謂紅色詩歌,大體而言,就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作家和追隨中國共產黨的進步作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核心的詩歌形態。”根據這一定義,除了共產黨員作家的創作,那些出自黨外作家筆下、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情懷的詩篇也被納入“紅色詩歌經典”的作品序列之中。這一提法不單以作家的黨派身份為依據,還以“紅色詩歌”所蘊含的紅色意識形態為標準,彰顯出一種以作品為本位的、嚴謹周密的文學史述史態度。在具體論述中,無論是被毛澤東稱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的魯迅,還是被胡愈之譽為“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的郁達夫,他們的革命激情和政治關懷都在“紅色詩歌”的敘述框架下得到了深入解讀,這充分顯示了“紅色詩歌”作為一種主流詩歌形態在歷史現實維度和學理闡釋維度上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毫無疑問,紅色詩歌既是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引下所取得的偉大文學藝術成就,也是那些在時代風雨中保持了紅色文化血脈、堅守了愛國情懷和藝術良知的詩人們所譜寫的一首首“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在明確了“紅色詩歌”的內涵與外延之後,對於“經典”的認定、選擇和解讀便成為了該書的中心任務。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經典及經典化問題是目前詩歌研究界的學術熱點之一,關於這一論題的巨觀思考和局部觀察已是汗牛充棟,但如何在研究中進入既成的詩歌經典內部而不止於複述和強調,又如何辨別、發掘那些具有經典化潛質卻仍未被讀者群體所了解的“準經典”,則是學者們所必須面臨的詩學問題考驗,也是面向大眾讀者時所應當承擔的知識傳播義務。在《紅色詩歌經典概論》一書中,除了以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突出作品在文學價值和文學史價值層面的經典性,作者還以編年體與紀傳體相結合的敘述模式,將巨觀的歷史圖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編織進對紅色詩歌作品的闡釋和對紅色詩人精神成長的剖析過程中。通過對文學歷史現場的努力回返和對詩人生存境遇的深度還原,紅色詩歌不再單純作為一種文學史標本和經由學術權威認證的“經典”被直接展示在讀者面前,而是以強勁的精神感召力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成為大時代和大歷史中活著的、信仰著的、行動著的偉大詩篇——無論是深諳各種詩學理論的經驗讀者,還是單純熱愛詩歌的大眾讀者,都能在這部書中越過時空的屏障,真切地見證“紅色詩歌之花”在中國的“紅色文化土壤”上怒放的瞬間和馨香的永恆。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紅色詩歌經典概論》一書對舊體詩詞“一視同仁”的看待(與新詩相比)是對中國現當代詩歌史書寫範式的一次重大突破。長期以來,舊體詩詞在以“新文學”為價值尺度的現當代文學領域的缺席已經成為一種文學史書寫慣習,《紅色詩歌經典概論》則打破了既往現當代文學史、詩歌史寫作中新舊文體對立、新體獨大的固有局面,按照年份將新體自由詩、舊體格律詩、新舊交融的紅色歌詞等不同詩體形式的紅色詩歌經典一併混編。正如書中收錄的作品所呈現的,在眾多傑出的紅色詩人那裡,形式的傳統完全無礙於詩情的揮灑。當現代經驗熔鑄於舊體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鏗鏘的音節韻律、凝練的語詞表達之中,中國詩歌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得以大放異彩,瞬時的個人抒懷與廣闊的歷史語境得以完美聯結。人們可以看到,惲代英的“杜鵑空有淚,鴻雁已無家”與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同樣能讓人在歷史的煙塵中椎心泣血,李爾重的“任是狂風惡作劇,於今不怕浪如山”與舒婷的“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同樣能讓人感受到那份迎來歷史新生的翹首以盼。該書所論及的詩人馬識途就認為,詩的興盛衰落,不在於採用什麼形式,“而決定於它是否緊扣時代脈搏,反映人民感情,推動歷史前進,而且採用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回望百年紅色詩歌史,舊體詩詞與自由體新詩“並行不悖,互相取經,融合生長”,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之間拉起了一道獨特而壯麗的藝術風景線。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現當代舊體詩詞寫作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的賡續和發展,《紅色詩歌經典概論》一書對於詩體形式的全面觀照不僅尊重了紅色詩歌經典的歷史現實,更積極回響了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時代召喚。
通過對百年紅色詩歌史的回望與敘述,《紅色詩歌經典概論》一書總結了紅色詩歌創作從發生期、轉折期、中興期到新生期、轉型期的豐碩創作成果,歷時性地篩選並細讀了一批具有經典意義的紅色詩歌作品,其對於紅色文學主旋律的準確把握、對於詩歌文本的深度闡釋以及對詩體形式選擇、經典作品認定等問題上的諸多洞見,都促成了該書在革命傳統教育價值和學術知識傳播價值層面的成功。

出版信息

2022年3月,《紅色詩歌經典概論》由武漢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紅色詩歌經典概論》
2022年3月
武漢大學出版社
978-7-307-22711-8

作者簡介

李遇春,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016年度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020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武漢市作協副主席、《新文學評論》執行主編等職。著有《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中國文學傳統的涅槃》《中國文體傳統的現代轉換》《中國當代舊體詩詞論稿》《西部作家精神檔案》《新世紀文學微觀察》《權力•主體•話語》《心證•史證•形證》等十餘部學術著作和文學評論集。主編多卷本《中國現代舊體詩詞編年史》《中國新文學批評文庫》《中國現代作家舊體詩叢》《21世紀新銳吟家詩詞編年》《中國當代文學新批評叢書》《劉醒龍當代文學研究叢書》等大型著作或學術叢書多種。多次獲得教育部和湖北省、武漢市人文社科成果獎,以及中國文聯啄木鳥杯、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文學評論》優秀論文獎、《當代作家評論》優秀論文獎等期刊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