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紀事》記述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代領導人關懷下烏蘭牧騎成長進步的歷程,譜寫了烏蘭牧騎幾代人幾十年的事跡,在對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的抒寫中,展現了烏蘭牧騎紮根生活沃土、服務農牧民民眾、緊跟時代創新的精神風貌。
作品目錄
響徹草原的紅色序曲 春潮激盪大草原 東風第一枝 全國巡演的烏蘭牧騎 全國烏蘭牧騎式演出隊會演 烏蘭牧騎藝術節 平均年齡78歲的編輯部 | 烏蘭牧騎的熱喜 普日布精神的傳承 烏蘭牧騎作品的“巴林屬性” 阿巴嘎旗烏蘭牧騎的“草原女民兵” 我的烏蘭牧騎 後記 |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該作品以環境符號襯托出烏蘭牧騎精神中的堅韌品質。“達賴卻爾濟廟和阿其圖烏拉之間橫亘著漫漫沙漠。走進沙漠,氣溫驟然升高,平時精神抖擻、仰天嘶鳴的高頭大馬此刻耳朵全都耷拉下來,汗如雨下”——該作品中多處環境描寫都表現出了符號性特徵,“沙漠行走”“草原驅車”“駝鈴”“勒勒車”“幾十里路才能碰到一座的蒙古包”,標誌性元素綜合成了內蒙古自然環境的符號性特徵,牧民散居於草原,無論草原多深,住在其中的牧民都是黨和國家要溫暖到的,帶著牧民熟悉的藝術形式,烏蘭牧騎穿沙過草奔向牧民,而牧民牽馬拉駝前來迎接,堅韌的品質與淳樸的深情相遇、相融。在物質貧乏的時代,精神的滿足比較容易獲得,但在草原深處,在沙漠腹地,骨子裡熱愛歌舞的蒙古族牧民,因為散居且流動生活能夠與他人彼此賦力的機會太少了,獲得專業水平藝術表演的審美滿足、精神滿足尤其非常難的,烏蘭牧騎隊員肩負國家使命在典型的牧民生存環境中,不因行路艱難而卻步,他們抵達並奉上貼地氣的表演,足以讓烏蘭牧騎精神中的堅韌品質賦予牧民熱愛生活、熱愛國家的力量了,更何況還常會遇到牧民生病無法就醫,烏蘭牧騎隊員就策馬夜行於“無路”的草原去請醫生,三十多里路“一個人、一匹馬行走在寂寥空曠的草原上,著實疹得慌”,直到聽到狗叫才安心些——草原諺語是“有狗叫的地方一定有人家”,戰勝恐懼是因為心裡惦記著生病的牧民,無論什麼時代,只要真的“為人民服務”就必須有堅韌的品質,烏蘭牧騎精神的時代價值也在這裡。
該作品在蒙古族特色鮮明的藝術符號中寫出烏蘭牧騎忠於藝術的創作精神。烏蘭牧騎首先是“文藝輕騎兵”,與人民民眾形成溝通的首先是藝術表達。這個原創力強大的團隊忠於藝術,確實是“紮根生活沃土”的。兩位烏蘭牧騎隊員與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在草原深處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接羔,在母羊羔羊的咩咩聲中、在草原上世代相傳的《勸奶歌》引導母羊給羔羊吃奶的“台古”聲中,“大羊不再躲閃,小羊含住乳頭。看到這情景,費寶金眼裡閃爍著淚花,一支舞蹈的輪廓在腦海中形成。《接羔舞》風靡草原,草原是《接羔舞》的生活源泉和藝術源泉。”如此沉浸於生活的回饋,才讓藝術創造的靈感迸發,打造出了“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藝術精品。還有基於生活中的“擠奶”勞動而創作的《歡樂的擠奶員》、因為沉浸於牧民老人聚精會神地下著蒙古象棋——莎特爾而精心打造的群舞《蒙古莎特爾》等舞蹈精品,都是源於生活的藝術進而在“舞台”上與觀眾形成深度共情。
作品影響
2022年5月9日上午,由內蒙古文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內蒙古作家協會承辦的阿勒得爾圖報告文學《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紀事》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內蒙古文聯召開。
出版信息
《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紀事》部分章節首發於《人民文學》2019年第2期,單行本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於2020年9月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阿勒得爾圖,又名陳鶴齡,蒙古族,生於1958年4月。現任中國文化報內蒙古記者站站長;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2016年8月畢業於魯迅文學院第25期少數民族作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