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抗戰“渤海走廊”

渤海走廊特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在山東省昌邑縣北部、濰縣(今濰坊市市區)北部和壽光縣北部創建的狹長根據地。渤海走廊東起膠萊河,西至壽光縣北部的榆樹園子村,東西長大約120里,南北長不過10餘里,成為膠東軍區與其他戰略區的唯一聯繫通道,影響著山東戰局乃至全國戰局。這條由無數共產黨人信念鑄就的戰略通道,架起了連線延安的紅色生命線。

2020年6月5日,被評為山東省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色抗戰“渤海走廊”
  • 所屬地區山東省昌邑縣北部、濰縣(今濰坊市市區)北部和壽光縣北部
(一)
1937年9月30日,日軍的鐵蹄踏進山東。中共山東省委遵照中共中央關於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相繼開闢出徂徠山、冀魯邊等眾多抗日根據地。其中膠東、清河和魯中三大根據地相互依存,互為犄角。
膠東根據地也稱膠東區或膠東軍區,系指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地區,位於山東省最東部,東南北三面環海,西與清河區相連,西南與魯中區為鄰。大澤山、羅山、艾山、牙山、臘山、崑嵛山等山脈自西而東聳立其境;五龍河、辛安河、大沽夾河、黃水河、界河、王河、大沽河等河流縱橫交錯;煙(台)濰(縣)、煙(台)青(島)等公路蜿蜒其中。該區是堅持山東抗戰的重要戰略區。
清河根據地也稱清河區或清河軍區,位於山東省的東北部,東到膠東區,西靠章(淚戒榜丘)歷(城)一線,南跨膠濟鐵路,北依黃河,包括淄川、壽光、濰縣、昌邑等20餘縣。清河根據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山東主要糧棉基地,工業及手工業比較發達。
魯中根據地也稱魯中區或魯中軍區,處於山東腹地,是山東省黨政軍領導機關經常駐防的地區。東接魯東南區,北連清河區,東北為膠東區,南面是魯南區,拒擔料泰山、魯山、沂山、蒙山等山脈連綿起伏,地勢險峻,且向西可以控制津浦鐵路,向北可以控制膠濟鐵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為膠東根據地三面環海,其跟外界的聯繫主要通過魯中根據地和清河根據地。連通膠東根據地和魯中根據地的膠(縣)高(密)蘭鑽道漿諸(城)莒(縣)交通線被日軍切斷後,連通膠東根據地和清河根據地的渤海走廊,戰略地位驟然凸顯。
(二)
渤海走廊是抗日戰爭期間形成的,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
壽光、濰縣、昌邑等縣很早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4月,壽光人張玉山、王雲生經鄧恩銘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8月轉為中共黨員。同年9月,經中共濟南地委批准,壽光縣的黨員和廣饒縣的黨員聯合成立壽廣支部,張玉山任書記。這是山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之後壽光、廣饒兩縣分別建立了黨支部。
濰縣人莊龍甲,1923年夏由王盡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1925年1月,王盡美謎鴉嚷、莊龍甲又先促陵踏後在濰縣開展建黨工作,於2月份建立中共濰縣支部,莊龍甲任書記,隸屬中共山東地委領導。1926年6月,成立中共濰縣地方執行委員會。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山東區委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鬥爭的需要,派遣昌邑籍的共產黨員王興選到岞山火車站任車務司事,負責山東區執行委員會在膠濟鐵路的聯絡工作。共產黨員黃復興、黃世伍分別從濟南、濰縣被派回昌邑後,與王興選組成中共昌邑岞山支部,隸屬山東區委領導,書記為王興選,分別開展鐵路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
(三)
渤海走廊的形成,是與牛頭鎮起義、蔡家欄子起義和瓦城起義分不開的。這三次武裝起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和救亡圖存的勇氣。
1937年10月,中共魯東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魯東工委)在博山成立,鹿省三任書記,張文通任組織委員,楊滌生任宣傳委員。魯東工委負責以益都為中心的壽光、濰縣、昌邑、廣饒等十幾個縣的工作,中心任務是聯絡失掉關係的黨員,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全力發動武裝起義。鹿省三主持工委工作並分管昌邑、濰縣一帶,張文通分管壽光、廣饒、博興一帶,楊滌生分管益都、淄川、博山一帶並負責與省委聯繫。
魯東工委建立後,張文通立即趕回壽光,向壽光縣委傳達了山東省委關於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和魯東工委的指示。壽光縣牛頭鎮民眾基礎好,又靠近長滿蘆葦的巨淀湖,便於集結、隱蔽和活動。同時家多和婆坑住牛頭鎮的馬保三是大革命時期入黨的黨員,既具有地方威望和號召力,又利用國民黨湖東鄉鄉長的合法身份,組建了一支30餘人的抗敵後援隊。壽光縣委決定以牛頭鎮為中心,發動民眾,組建武裝,籌備起義,起義部隊的番號為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
在壽光縣委籌備牛頭鎮起義的同時,鹿省三來往於昌邑、濰縣兩縣,部署發動武裝起義。1937年年底,鹿省三在歡地濰縣華疃村召開籌備起義領導人會議,濰縣起義部隊的番號為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七支隊。
1937年12月29日和1938年1月27日,起義順利進行,第八、七支隊先後成立。4月5日,魯東工委在昌邑縣龍池村召開第七、八支隊大隊以上幹部會議,成立八路軍魯東遊擊隊指揮部,下轄第七、八兩個支隊,由馬保三任指揮,韓明柱任副指揮,鹿省三兼任政委。
龍池會議還根據中共膠東特委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和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的邀請,決定第七、八支隊東進膠東與膠東部隊協同作戰,共同創建根據地。第七、八支隊最終離開了昌邑、濰縣和壽光,但其播撒的抗日火種已成燎原之勢,其樹立的抗日旗幟,一直在渤海南岸飄揚。
(四)
渤海走廊的鞏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英勇鬥爭的獻身精神。
抗日戰爭期間,日偽軍在渤海走廊附近駐有重兵。單就昌邑縣而言,大約兩千多名日偽軍駐紮在縣城和北部柳疃、青鄉、李泊等沿海據點。他們依恃著精良武器,嚴密控制了昌(城)柳(疃)和昌(城)下(營)等公路,不斷輪番掃蕩,到處實行“三光政策”。幾路國民黨土頑部隊各自盤踞著大片地盤,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從1941年春開始,敵人對昌濰根據地頻繁掃蕩,消滅抗日武裝。昌邑北部地區是一片平原,地勢不利“反掃蕩”。受冀中平原抗戰經驗啟發,昌邑獨立營和昌邑縣委組織根據地軍民在平地上挖溝,改造地形。經過一個冬天,“抗日溝”像蜘蛛網一樣出現在昌北大地上,做到了村村相通、溝溝相連,軍民外出行動均在地平線以下。昌邑獨立營利用“抗日溝”作戰、轉移,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敵來我跑的被動局面。“抗日溝”挖得最好的瓦城、馬渠一帶,被戰士們稱為“小莫斯科”。
1941年12月,日偽軍為了封鎖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據地,決定從劉家車道村經青鄉村向北挖一條寬10米、深5米、長20華里直達海邊的壕溝。昌邑獨立營選派十幾名幹部、戰士組成小分隊,喬裝打扮,帶短槍混入工地,槍殺偽軍,反覆破壞。歷時一個月,最後迫使日偽軍放棄挖壕計畫,反對日偽挖壕鬥爭取得勝利。
濰縣縣大隊、昌濰游擊大隊、昌邑獨立營、昌濰獨立團等英雄部隊,以鋼鐵般的意志奮戰在渤海走廊。他們依靠廣大民眾,艱苦卓絕地反“掃蕩”、反“蠶食”、反頑軍、反封鎖,以智慧、信念、忠誠和鮮血維護著渤海走廊的暢通,一直到抗戰勝利。
(五)
渤海走廊早已成為歷史,但中國共產黨人帶有鮮血的足跡卻越來越清晰。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膠東根據地才可能將大量黃金、藥品及其他物資轉送山東省黨政軍領導機關乃至延安。在14年抗戰中,山東軍區向延安運送了至少13萬兩黃金,其中相當一部分黃金是從渤海走廊輸送到山東軍區的。據膠東抗大支校校長賈若瑜回憶,1940年冬,他帶著兩個營和幾十匹騾馬,每匹騾馬馱四個箱子,每個箱子裝1000兩,連長、指導員50兩,他帶100兩,途經渤海走廊將3萬多兩黃金運到山東分局。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膠東根據地的大批幹部才得以到各種幹校接受培訓。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山東省黨政軍乃至延安派往膠東根據地的大批幹部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如1941年2月,許世友率清河獨立團東進膠東組織反投降戰役,以及同年9月賈若瑜帶山縱五旅青年營到魯中,都是經過的渤海走廊。
(三)
渤海走廊的形成,是與牛頭鎮起義、蔡家欄子起義和瓦城起義分不開的。這三次武裝起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和救亡圖存的勇氣。
1937年10月,中共魯東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魯東工委)在博山成立,鹿省三任書記,張文通任組織委員,楊滌生任宣傳委員。魯東工委負責以益都為中心的壽光、濰縣、昌邑、廣饒等十幾個縣的工作,中心任務是聯絡失掉關係的黨員,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全力發動武裝起義。鹿省三主持工委工作並分管昌邑、濰縣一帶,張文通分管壽光、廣饒、博興一帶,楊滌生分管益都、淄川、博山一帶並負責與省委聯繫。
魯東工委建立後,張文通立即趕回壽光,向壽光縣委傳達了山東省委關於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和魯東工委的指示。壽光縣牛頭鎮民眾基礎好,又靠近長滿蘆葦的巨淀湖,便於集結、隱蔽和活動。同時家住牛頭鎮的馬保三是大革命時期入黨的黨員,既具有地方威望和號召力,又利用國民黨湖東鄉鄉長的合法身份,組建了一支30餘人的抗敵後援隊。壽光縣委決定以牛頭鎮為中心,發動民眾,組建武裝,籌備起義,起義部隊的番號為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
在壽光縣委籌備牛頭鎮起義的同時,鹿省三來往於昌邑、濰縣兩縣,部署發動武裝起義。1937年年底,鹿省三在濰縣華疃村召開籌備起義領導人會議,濰縣起義部隊的番號為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七支隊。
1937年12月29日和1938年1月27日,起義順利進行,第八、七支隊先後成立。4月5日,魯東工委在昌邑縣龍池村召開第七、八支隊大隊以上幹部會議,成立八路軍魯東遊擊隊指揮部,下轄第七、八兩個支隊,由馬保三任指揮,韓明柱任副指揮,鹿省三兼任政委。
龍池會議還根據中共膠東特委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和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的邀請,決定第七、八支隊東進膠東與膠東部隊協同作戰,共同創建根據地。第七、八支隊最終離開了昌邑、濰縣和壽光,但其播撒的抗日火種已成燎原之勢,其樹立的抗日旗幟,一直在渤海南岸飄揚。
(四)
渤海走廊的鞏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英勇鬥爭的獻身精神。
抗日戰爭期間,日偽軍在渤海走廊附近駐有重兵。單就昌邑縣而言,大約兩千多名日偽軍駐紮在縣城和北部柳疃、青鄉、李泊等沿海據點。他們依恃著精良武器,嚴密控制了昌(城)柳(疃)和昌(城)下(營)等公路,不斷輪番掃蕩,到處實行“三光政策”。幾路國民黨土頑部隊各自盤踞著大片地盤,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從1941年春開始,敵人對昌濰根據地頻繁掃蕩,消滅抗日武裝。昌邑北部地區是一片平原,地勢不利“反掃蕩”。受冀中平原抗戰經驗啟發,昌邑獨立營和昌邑縣委組織根據地軍民在平地上挖溝,改造地形。經過一個冬天,“抗日溝”像蜘蛛網一樣出現在昌北大地上,做到了村村相通、溝溝相連,軍民外出行動均在地平線以下。昌邑獨立營利用“抗日溝”作戰、轉移,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敵來我跑的被動局面。“抗日溝”挖得最好的瓦城、馬渠一帶,被戰士們稱為“小莫斯科”。
1941年12月,日偽軍為了封鎖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據地,決定從劉家車道村經青鄉村向北挖一條寬10米、深5米、長20華里直達海邊的壕溝。昌邑獨立營選派十幾名幹部、戰士組成小分隊,喬裝打扮,帶短槍混入工地,槍殺偽軍,反覆破壞。歷時一個月,最後迫使日偽軍放棄挖壕計畫,反對日偽挖壕鬥爭取得勝利。
濰縣縣大隊、昌濰游擊大隊、昌邑獨立營、昌濰獨立團等英雄部隊,以鋼鐵般的意志奮戰在渤海走廊。他們依靠廣大民眾,艱苦卓絕地反“掃蕩”、反“蠶食”、反頑軍、反封鎖,以智慧、信念、忠誠和鮮血維護著渤海走廊的暢通,一直到抗戰勝利。
(五)
渤海走廊早已成為歷史,但中國共產黨人帶有鮮血的足跡卻越來越清晰。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膠東根據地才可能將大量黃金、藥品及其他物資轉送山東省黨政軍領導機關乃至延安。在14年抗戰中,山東軍區向延安運送了至少13萬兩黃金,其中相當一部分黃金是從渤海走廊輸送到山東軍區的。據膠東抗大支校校長賈若瑜回憶,1940年冬,他帶著兩個營和幾十匹騾馬,每匹騾馬馱四個箱子,每個箱子裝1000兩,連長、指導員50兩,他帶100兩,途經渤海走廊將3萬多兩黃金運到山東分局。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膠東根據地的大批幹部才得以到各種幹校接受培訓。因為渤海走廊暢通無阻,山東省黨政軍乃至延安派往膠東根據地的大批幹部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如1941年2月,許世友率清河獨立團東進膠東組織反投降戰役,以及同年9月賈若瑜帶山縱五旅青年營到魯中,都是經過的渤海走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