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腺蕨

紅腺蕨,紅腺蕨,紅腺蕨屬,生密林下溪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腺蕨
  • 拉丁學名:Diacalpe aspidioides Bl.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球蓋蕨科
  • :紅腺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植株高50-7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木質,粗約1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漸尖,全緣,厚膜質,深棕色。葉簇生;柄長25-33厘米,基部粗2.5-3.5毫米,褐棕色,有光澤,下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鱗片漸小並漸稀疏,脫落後常留下隆起的鱗痕;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30-48厘米,基部寬17-40厘米,先端長漸尖,四回羽狀深裂;羽片16-20對,下部的近對生,相距5-7.5厘米,柄長6-12毫米,向上的往往互生,斜展,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較大,長15-24厘米,基部寬6.5-11厘
米,長三角狀披針形,向上呈鐮刀狀,先端尾狀漸尖,基部為圓截形,三回深羽裂;小羽片16-18對,互生,偶有對生,上先出,有短柄(長1-2毫米),相距1.3-2(-2.7)厘米,略斜展,彼此接近,上下兩側的小羽片不等長(在上部的羽片為等長),上側的長度為下側的1/2,基部下側一片最長,5-10厘米,基部寬2-2.6厘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對稱,圓截形,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10-17對,有短柄,分離,斜展,彼此接近,橢圓形,長1-1.8厘米,基部寬4-6毫米,尖頭或鈍頭並有2-4個矮齒牙,基部不對稱,闊楔形,上側平截,與小羽軸平行,下側狹楔形,羽裂深達末回小羽軸;裂片4-5對,僅基部一對對生,疏離,斜向上,橢圓形,長3-6毫米,中部寬1-2.2毫米,圓頭,頂端有2-4個小齒或近全緣;向上的羽片較狹,基部下側一片小羽片略較長,下先出,末回小羽片往往近全緣或上側多少羽裂。葉脈下面明顯,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羽狀,小脈單一或二叉,斜向上,不達葉邊。葉紙質,乾後褐棕色,上面疏被深棕色短粗節狀毛,下面沿葉脈飾有深紅色的球形腺體,老時變為棗紅色;葉軸及各回羽軸褐棕色,疏被棕色小鱗片及捲曲的節狀毛,鱗片脫落後表面粗糙。孢子囊群球形,直徑約0.8毫米,包於圓球形的囊群蓋內,通常每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各有1枚,背生於基部上側一小脈上;囊群蓋近革質,褐色,成熟時自頂端縱裂成不規則的2-3瓣,裂瓣不等大,宿存。染色體2n=82,164。

生長環境

紅腺蕨生長於海拔1 200-2 600米的密林下或溪邊。

分布範圍

紅腺蕨產自於雲南南部及西部(硯山、文山、屏邊、蒙自、景洪、新平、瀘水、易門、景東、漾濞、瑞麗、盈江、龍陵、騰衝、貢山)、海南(五指山)及台灣。也廣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模式標本產地:爪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