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背䶄
- 拉丁學名:Clethrionomys rutilus Pallas
- 別稱:紅毛耗子、山耗子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齧齒目
- 科:倉鼠科
- 亞科:田鼠亞科
- 屬:䶄屬
- 種:紅背䶄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紅背䶄,個體較小,體長70~110毫米。尾短約為體長的1/3。尾毛較長,尾亦較粗,這與棕背䶄的纖細尾巴,外形上有顯著區別。四肢短小,腳掌前部被毛。耳較小,匿於毛下,向前折到眼耳間1/2處。
紅背䶄毛色有冬夏之分,夏季背毛呈銹紅色,兩側淺赭色。腹毛污白色,偶爾稍帶一些乳黃色。腹毛基部呈灰黑色,毛梢白色。尾毛上面與背部毛色近似而略發黑,下面土黃色。冬毛色淺些,背部銹紅色毛區變窄,尾下面呈黃白色。
頭骨較細弱,眶間平滑污嵴溝。顴弓纖細,中央部分不甚膨大。聽泡不特別膨大。上頜第一臼齒有5個關閉的三角形,第二臼齒有4個,第三臼齒內側有4個突角。
紅背䶄齶骨後緣為平直的橫板,中央有個小突起,橫板的兩端向下傾斜。臼齒有齒根,在2~2.5月齡時即生出,是我國四種平鼠中齒根生出最早的的種類。紅背平系小型鼠類,成體體長平均為98mm,尾毛密,且端毛長,腳掌無毛,足墊6個。
體痛毛為鮮艷的赭褐色或棕紅色,背毛脊背部犭紅色,雜黑色毛,背色區僅在脊背部約30毫米寬。腹毛灰白色,有的個體略顯黃色的光澤。耳殼內緣生短毛,黃褐色,下面為淡黃。腳背為灰白色。顱全長小於25mm,鼻骨前寬後窄,且比較短。
上頜第一個上臼齒上有5個封閉的三角形,第二個上臼齒有四個,第三個上臼齒內側有4個角突,外側有3個角突。上門齒的齒要沿齒槽向後延伸,但距第一上臼齒的齒根有一段距離。
生活習性
紅背䶄是典型的林棲鼠類,森林草原中,數量很多,是東北林區的優勢鼠種之一。喜棲居於低洼潮濕的地方。它們常在枯枝落葉層下或倒木旁築造洞穴。
營晝夜活動,以夜活動為主。喜食植物的嫩枝、嫩葉,有時亦食植物的花及果實。更喜食樹木種子。
紅背䶄多在4月開始繁殖,5~7月為其繁殖盛期,約10月結束。每年產2~3胎,每胎4~9隻,平均5~6隻。
紅背䶄是林區的優勢種之一,分布於針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中。喜棲息於低洼潮濕外。據羅澤王旬1957年報導,在圖里河林業局調查紅背平,沼澤草甸中數量占該生境中捕獲量的7.91%。
在喀喇旗落葉松原始林中,紅背䶄每百鋏日的捕獲率5、6、7、8和9月分別為1.08%,0.50%,3%,4.5%和6%;在溝塘落葉松擇伐跡地上每百鋏日同期捕獲率為1.16%,0.24%,1.13%,4.37%和6.25%。由此可見,紅背平的季節性數量波動很大,且呈單峰型。
紅背䶄的主要棲息地在倒木或樹根下的枯枝落葉層中。不冬眠,冬季可以在雪被下活動,在雪下可以找到其活動的跑道。晝夜均可活動,但夜間活動更加頻繁。
紅背平因為適應大興安嶺林區的氣候條件,一般在氣溫暖和時產仔,以提高幼仔的存活率。每年在4月即可開始繁殖,5月至7月為其繁殖的高峰期,9月停止繁殖。
每年繁殖2~3窩,每窩幼仔數量為4~9隻。5月份已經出現幼仔鼠,雌鼠妊娠期18~20天。9~10月份種群數量組成幾乎全是當年出生的幼鼠,壽命約為1年半。
紅背䶄的食物非常豐富,在夏季喜吃各種綠色植物,秋季則以種子為主。據壽振黃研究,紅背平喜吃延胡索的球莖,鳳毛菊的嫩枝,五福花,紅脈巢菜,山芝麻,烏頭等。
根據內蒙古大興安嶺多年來的鼠害防治工作發現,該鼠在秋季和翌年春季對林業造林成果危害非常嚴重,特別是對15年生左右的樟子松、落葉松新植苗、3年生左右的幼林取食危害特別重。
地理分布
分布在整個古北區的苔原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包括歐亞大陸、日本北海道、及北美針葉林帶。國內分布於東北及長白山。內蒙古大興安嶺全林區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