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背紅尾鴝
- 拉丁學名:Phoenicurus erythronotus
- 二名法:Sylvia erythronot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鶲科
- 屬:紅尾鴝屬
- 種:紅背紅尾鴝
- 命名人及時間:Eversmann,1841
- 英文名稱:Eversmann's Redstart
- 英文名稱:Rufous-backed Redstart
外形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夏羽)頭頂至後頸淺藍灰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前額、眼先、耳羽、頰等臉側及頸側均黑色;背、腰及尾上覆羽、喉、胸和兩脅皆為棕紅色,此色較賀蘭山紅尾鴝的棕色略沾銹紅,而較P.erythrogaster的棕色淡;飛羽暗褐色,外翈邊緣淺灰,小翼羽幾乎全白、初級覆羽中部具白色寬斑、內側覆羽潔白,三者構成明顯的白色翼斑;尾羽棕色,中央一對尾羽暗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遠端處邊緣淡褐色;腹部及尾下覆羽較胸部略淡。
雄性成鳥(冬羽)頭頂藍灰色被褐灰色替代,背、腰等棕紅色變成蒼淡的淺棕色(較夏羽色淺);喉至胸部棕色而羽端灰色,構成不規則的灰斑;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較夏羽淺淡。
雌性成鳥上體、頭側、頸、翅均為褐色,亦具白色翼斑,但較雄鳥白斑小;眼圈有一道朦朧的白環;下體淺灰褐色著以棕橙色,腹部到肛周羽色更淡;尾下覆羽淺棕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等亦黑色。
雄性成鳥(冬羽)頭頂藍灰色被褐灰色替代,背、腰等棕紅色變成蒼淡的淺棕色(較夏羽色淺);喉至胸部棕色而羽端灰色,構成不規則的灰斑;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較夏羽淺淡。
雌性成鳥上體、頭側、頸、翅均為褐色,亦具白色翼斑,但較雄鳥白斑小;眼圈有一道朦朧的白環;下體淺灰褐色著以棕橙色,腹部到肛周羽色更淡;尾下覆羽淺棕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等亦黑色。
量衡度:
性別 | 體重 | 全長 | 嘴峰 | 翅 | 尾 | 跗蹠 |
♂♂(3) | 17-18 | 148-165 | 10-12 | 81-82 | 67-73 | 22-23 |
幼(1) | 20 | 170 | 10.5 | 83 | 72 | 22.5 |
叫聲:鳴聲響亮活潑;告警時發出gre-er聲及音節含糊的叫聲,也有較響亮的哨音few-eet。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中亞及西伯利亞南部。越冬從土耳其至伊拉克南部、Baluchistan及喜馬拉雅山脈西部。
分布狀況:罕見。繁殖於新疆西部的喀什、阿克蘇、天山、于闐、烏魯木齊及阿爾泰山等地的亞高山針葉林。越冬於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雄鳥在春季甚喧鬧。尾上下輕彈而不往兩邊甩。越冬於中海拔地帶的荒漠灌叢及林地。
平時單獨活動,通常棲息在山地的石頭上、多石的灌叢地段、荊棘的灌叢間或山地針葉林帶,偶爾見於平原地帶的樹林中。9月間採得的鳥胃,發現有螞蟻和昆蟲的碎片。